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薩達姆·侯賽因及其家人分散逃亡。
2003年4月9日,美英聯軍的坦克戰車開進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而聯軍要做的最有標志意義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倒位于巴格達市中心解放廣場上薩達姆的銅像,這一行動的意義被看做是終結薩達姆·侯賽因政權的象征。
對于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行動,駐伊美軍顯然是在完備預案指導下的行動而不是貿然行事,其實,歷史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對于這次的“倒薩”行動,局座張召忠在一次訪談中,深度剖析了諸多疑問,及其美軍能夠順利拉倒薩達姆的銅像,完全是里應外合的結果!
解放廣場是巴格達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廣場中央高高豎立著一座薩達姆的銅像。銅像高達7米,而它的水泥座約有20米高。銅像被37根大石柱環繞著。這座銅像是2002年4月28日為紀念薩達姆·侯賽因誕辰65周年而建立的。
拉倒銅像的行動安排在2003年4月9日下午,依據在場人員的身份可劃分為四部分:進行全程直播的電視臺及媒體人員,美軍、幫助美軍的伊拉克人、圍觀的伊拉克人!
具體步驟如下:
在數家電視臺在旁邊進行全程直播、數十名巴格達市民圍在銅像周圍看熱鬧的情形下,先是幾名伊拉克人在大批美軍的保護下開始往薩達姆塑像的脖子上套繩索,另有幾名伊拉克人輪番上陣,用鐵錘砸銅像的水泥基座,以動搖銅像的基礎。
在一位已經爬上銅像基座上面的伊拉克人的指揮下,美軍一輛工程車的梯子逐漸接近銅像,一名美軍士兵隨后也爬上銅像的頂部,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美國國旗,蒙住了“薩達姆”的頭臉。這一象征美軍占領伊拉克的舉動持續了幾分鐘,美國星條旗就被收起來了。---------
薩達姆銅像的“頑固”程度出乎大家的預料,即使銅像已經被美軍的工程車拉倒了,但它仍然倒在了基座之上,當天天黑前,又經過一番折騰銅像終于被美軍拉倒在地。
部分圍觀的伊拉克人為此歡呼雀躍。
當“倒薩”的場景通過直播傳到中東乃至世界各地后,各方的反響卻不同,尤其是平靜的“倒薩”行動與前幾天伊拉克人在巴格達的激烈抵抗所形成的鮮明對比,令相關一方“難以理解”,有幾家阿拉伯媒體在現場解說這一“倒薩”過程時,把它稱為美軍一手導演的“戲”。
有報道稱,時任美國總統布什看了這一幕表示“很高興”。
當時,一位接受采訪的阿拉伯人的說法較為客觀:對于部分伊拉克人參與推倒薩達姆銅像的舉動,這一點兒也不奇怪,薩達姆·侯賽因政權執政那么長時間,有支持的,當然也有反對的,更不能排除電視鏡頭前的那些人是被“收買”的可能性。
對于當年電視上“倒薩”的畫面,局座張召忠當時就提出過質疑,2007年在一次訪談節目中,局座對于當年的質疑更是做了詳盡的剖析,并揭示美軍“倒薩”時幕后的幫手。
首先,局座從軍事作戰角度質疑當年的“倒薩”行動,他說:
我們講軍事講作戰呢,第一個要講地形,就是說這是一個街心公園,周圍什么巴勒斯坦飯店,都是一些十層二十層的大飯店,周圍都是一些制高點,都是制高點,你美軍冷不丁地到一個新的地域他會心里非常緊張,他會懷疑這個制高點上邊有沒有炮,這個窗戶里有沒有槍,會不會給我打冷槍,這個地下有沒有地雷,他肯定要想這個問題,但是當時我們看到的美軍大兵抱著槍,晃晃悠悠地在那兒走,抱著槍,因為是彎著腰這樣的戰斗姿態,他抱著槍在那兒晃悠!
對于廣場附近全副武裝的美軍提出質疑,他說:
還有一個疑點呢,所有的坦克裝甲車里頭都把蓋打開,人站在車上招手,車里邊人,裝甲車的人都下來,陸戰隊的士兵都下來,我說你戰斗啊,怎么可以出來呢,裝甲車里出來呢。
對于圍觀的伊拉克人提出質疑,局座說:
第三個就是拉倒薩達姆的時候,突然在戰爭狀態誰會跑到大街上,你想想這么多人,這么多老百姓跑到大街上,這是戰斗區域,怎么這么多人跑到大街上來干什么,這肯定是提前組織好的,后來證明這個人是誰組織的,是那個反政府武裝沙拉比,沙拉比差點就當了伊拉克的第二號人物,因為最后失寵,美國給他排擠掉了,沙拉比組織了這么一幫人來這兒鬧的,美國是組織者。
在此,簡單介紹局座提到的沙拉比:
艾哈邁德·沙拉比出生于伊拉克巴格達一個富有的什葉派家庭,曾流亡到美國,并于1992年組建了反對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的伊國民大會,受到美方重視和資助。
2003年薩達姆政權倒臺后,沙拉比返回伊拉克,成為伊拉克政治重建進程中的重要人物。
可是到了2004年,美國政府指責他向伊朗出賣美國情報,停止對他的支持。
2005年,沙拉比出任伊拉克政府副總理,2006年5月去職。沙拉比生前曾多次遭遇暗殺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