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童話,你會想起什么?正義的勇士終于斗敗了邪惡力量,公主和王子終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我以往的認知中,童話固然是說給孩子聽的人生寓言;但面對不諳世事的心靈,我們所提供的敘事得是無刺的、溫柔的。剔除掉種種(我們所認為的)丑惡,為孩子提供一個只有真、善、美和Happyending的保護屏障。
所以,當我讀到《最美的格林童話》里收錄的這則《杜松樹》時,不免吃了一驚。這可是一本出身名門的童話集,它身披《紐約時報》的贊譽,「這是屬于我們這個時代最完美的格林童話」。它是由菲利普?普爾曼——當代英國最善于講故事、曾獲多項兒童文學大獎的的杰出作家——精選、重述、附注而成的集子。《杜松樹》里的恐怖、兇殘、邪惡成分,不禁讓我產生了擔憂:這樣的童話,真的適合讀給孩子聽么?同樣帶給我疑惑的還有《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就在前不久,我還在午飯時跟同事吐槽,那里面所展現的報復手段是何等殘忍。怎么能給孩子接觸這樣的東西呢?
法國享譽盛名的文學院士保羅?阿扎爾在分析兒童文學時,蠻生動地描述了兒童在閱讀緊張情節時的心理活動:
「夜幕降臨時,寒風穿過樹枝哀傷地哭泣著。希望和焦慮交替并存著,他們來到食人魔的房子里尋求庇護。魔鬼的妻子想解救他們,可是饑腸轆轆的食人魔聞到了新鮮肉身的氣味,準備把他們殺了吃掉。聰明的小拇指于是想出辦法,讓魔鬼弄錯了對象,誤殺了自己的孩子。那些可怕的場景:魔鬼磨著長長的刀,穿上千里靴,健步如飛地穿過河流和森林,躺在他的逃犯身上大聲打呼嚕。那些令人歡喜的畫面:母親是如何喜悅地與孩子們重逢!她緊緊地將他們擁抱在懷里!……這些《小拇指》的讀者們,在人生未來的歲月里還會欣賞到很多其他的故事。他們或許會通過圖畫、或者通過生活來了解它們。然而他們再也不會像兒時閱讀《小拇指》時一樣,感到那一刻自己的心臟跳動得如此緊張有力。」
格林兄弟當年走遍德國各省,從老人、農婦、砍柴人、士兵、手工藝人口中搜集而來的童話,攜裹著活潑潑的民間鄉野之風。在童話里,「惡」固然存在著,但它也總是以「與善在抗衡」的面貌出現的,生命的張力在這種較量中也得以彰顯。惡的存在,是為了布道愛。在一個真正的童話故事里,人們歷經考驗和苦難,但他們接受這一切,知道只有經歷這些才能證明他們有資格獲得最后的回報。面對邪惡,并勇敢地戰勝它。
在華德福學校,正是這些未經軟化改編的童話故事,組成了幼兒園和一年級孩子課程中的重要部分。信任故事的力量,只是將這些故事以生活的原型面貌去呈現,故事在心靈投射下的畫面,將會指引他們更好地面對邪惡、貪婪或妒忌的天性。那么,這樣的故事又該如何講述呢?
「如果老師以一種客觀的方式講述故事,不用夸張的方式去講述那些所謂的嚇人的部分,孩子是不會害怕的。」(芭芭拉·帕特森)
說到痛,我想起同事Z寫過或講過的一則小故事來。是關于帶孩子打針的。醫院或保健所里總有孩子哭泣。大人們的撫慰通常是:一點都不痛的,勇敢一點!相信你也沒少遇過這種情形吧。
「怎么會不痛呢?變成了大人,就很會說謊呀。」Z寫道。她轉向在一地哀鴻中顯得有點害怕的女兒,對她說:
「打針是會痛的,媽媽長這么大了,也怕打針的。但這種痛是為了你的身體健康,為了將來不會遇到更大的痛。而且,痛是會因為你的害怕而變大的;打針的幾秒鐘很快就過去,你越不怕它,那個痛呢,就會越小一點點。」
至此,雖然我還是對童話里那些恐怖情節心懷戒備和疑惑的。但這段尋找佐證的過程,還是讓我稍稍前進了一小步,因為它還是小小敲碎了我原來的認知版圖,也提前預告了我自己也很缺失的思考面向:如果剝奪、逃避甚至否認痛感,當真正遭遇痛的時候,就只能無助地哭泣。
「生命教育」的話題,真的有點大,我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學習跟體悟。希望我這篇有點亂的筆記,能夠激蕩起各位同好的經驗貢獻。你會給孩子講述什么樣的童話故事呢?對篇目內容的選擇有什么心得呢?你會如何處理一些蠻挑戰的情節呢?期間有發生什么值得記錄的故事和經歷嗎?……希望我們可以一起討論。
PS.多大的孩子適宜讀哪一些童話,也是獨立的一個課題。《我從彩虹那邊來:如何養育0至7歲的孩子》([美]芭芭拉?帕特森 帕梅拉?布萊德,天津教育出版社)這本書里,列出了一個適合各年齡段孩子的參考篇目。微信文章地址如下。歡迎造訪我的微信公號“自轉星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g4MzkxNg==&mid=200563136&idx=2&sn=c9ca6fd5e7e03c63ca0feee7b85add28#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