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有一個結果才去做嗎?
好玩就可以了呀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結果,人生的結果只有一個
人生最重要的是過程,是體驗,是感受
——@銀河總攻元元殿下
我不知道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但可以確定的是越來越來看重過程感受的重要性了
以前總覺得,結果才是最重要的呀,對于考試,成績就是能力的最佳體現,而比賽,更是包含了成王敗寇的意味,若不是關系好的朋友親人,誰會在意你失敗背后的才華和努力呢;就連談戀愛,也喜歡腦補那種充滿誤會無奈各方阻礙但最后圓滿在一起的虐戀,“只要結局是好的,過程你讓我怎么哭都行”,往往是法官的一錘定音,任何事情有無意義、值不值得,都依靠那最后一聲剝奪或賦予。
本來應該會一直這樣下去吧,畢竟這是一套極有說服力的說辭,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發生變化,付諸多少歡喜在前景虛無縹緲的現有溫存中,難以否認是件傻事。以前我聽到他說,即使分開了,也是一段美好的回憶諸如此類的話,氣的要掉眼淚,話倒是冠冕堂皇夠豁達的,但怎么能夠把分離說的如此云淡風輕呢,那可是我難受到不敢想象的事情?;蛟S人與人親近久了,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對方吧,漸漸也無所謂那份固執得失心的去向,在斷斷續續地找朋友訴說獲得反面支持后,在一千零一次暗下決心無果后,我還是愿意在看不到未來的團霧里再沉迷一會兒,這竟只能成為我自己的秘密了。遇到能給你帶來看待問題的新視角、理解你并自信陽光的人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兒,雖然19年的閱歷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出現的這種也寥寥無幾。
若此時的想念是真的,快樂也是真的,那么無數情緒融化在語音的夜里,以及無數看到好吃好看想分享的心情,也都值得我正視且珍視?;蛟S很多很多年后回憶起來也會感到奇怪,或許還會自認“耽誤”,但至少此時此刻,我所做即我愿。
我始終相信,若是當事人都享受或愿意的狀態并不會傷害到其他人,那自然是可以繼續無需指責的。在朋友問我關于她怎樣做會不會很“渣”,我肯定還是會支持她跟隨自己的心走。
在雞湯橫流的現在,人們的種種行為總會受到太多評判,無論是道德的也好還是其他。比如幾個月前大S調侃十幾年前演的杉菜是綠茶婊,雖然我絲毫不認為在為確立關系前女生同時接受兩個男生的求愛有什么不對;還有持有無比堅定的“不喜歡他就不要留給他半點機會”觀點的人,會指責女生與求愛者較好來往;又比如說,大家都欣賞分手后灑脫徹底不再聯系的人,而那些分開后還繼續做“朋友”的,就絕對不是朋友那么簡單;再比如說,人們不愿意直視內心正常的嫉妒、怨恨等陰暗面,對于自己也希望粉飾太平,又或在編輯自己的微博朋友圈會再三斟酌表達和觀點,以免被扣上“三觀不正”的帽子...
評判的標準這么多,到底哪個會是永恒真理呢,為追求自己的快樂、而不是大家暫時公認的美好,個人本位有時就有點必要了,若當事人樂意且不傷害到其他人,那當然無需指責或議論紛紛,世界不會圍繞一個標準轉的,泛化道德是略危險的,而它有太不缺少思緒混亂的時候了
誠如上面所說,跟隨自己的心走是再重要不過的了,而外在的“普遍價值標準”的評判又是那么強大。享受自我的滿足和快樂,會不經意地帶著焦慮和自我懷疑,我便是個重災區,欲說不說的隱忍和裝作灑脫的豁達纏繞于心太久了。
“保守主義和享樂主義都能獲得自己的快樂,唯獨半吊子得不到快樂”, 在討論是否看待婚前性行為和社會對婚前“破處”的女孩們的看法時,黃執中如是說道。
半吊子既認可保守帶來的神圣感,也向往凡夫俗子及時行樂的美妙,在這兩者之間搖擺不定,糾結矛盾,他們總能為自己行為找到無懈可擊的說辭,盡管可能前后不一致。這獲得的評價往往是,可悲又可憐
半吊子不僅僅可以用來形容享樂主義和保守主義,盡管這一對比是最經典廣泛的,任何堅持某一件事但心里又不斷懷疑從而不能真正堅持的,都處于這矛盾旋渦中。而我私心是不愿將之認定為可悲可憐的,若巧言令色一點,矛盾之處有時不正是迷人之處嗎?我們這年代的人,孩童到青少年的成長階段恰好是翻天覆地新舊交接的00年代,一方面受西方影響,個人意志和自由精神在不斷覺醒,另一方面又難以逃脫傳統,想要的不被允許,前衛的思想沒有正合適的環境土壤,一方面說著你看外國怎么怎么樣,老友記那幾個人六季下來睡過的人加起來不下一百個,但要真發生在自己身邊又嫌棄好隨便濫情呀,不止是半吊子的形成,包括雙標等等問題,都與之脫不了干系。我們最終活的既不像自己,又不像別人,既不敢直視自己,也吝嗇理解他人。
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