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自行車上班的一天
昨天從雜志上看到《環保省錢的30條小建議》,其中提到“越來越多的汽車,是造成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最理想的出行方式其實是步行,但有時距離不允許,所以我們可以用騎自行車來代替開車”。我覺得這個小建議不錯,在一線大城市或許不太合理,但是在我居住得五線小城市完全行得通。
前兩天晚上,我抱著姑娘想看看月亮,可惜從自己家的窗戶上很難看到月亮,小女孩跟我說:“爸爸,我看見星星?!蔽規е坨R仔細看天空,才發現自己僅僅能看到兩顆星星,而我像姑娘這么大的時候,抬頭看到是滿天繁星,不由的覺得姑娘她們這代人也許更可憐,很多大自然美好的東西逐漸在消失,這三十年消失的物種不知道有多少,大氣污染也嚴重了許多,天空再難看到滿天星。
前幾年,我在單位走廊里看到綠色出行的海報,但是我覺得騎車或步行的上下班方式似乎并沒有得到提倡,比如單位院里劃了很多停車位,卻沒有停自行車的車棚。宣傳也多流于紙上,綠色出行的生活方式沒有多少人實施。確實騎車和步行雖然能夠有效的鍛煉身體,但是比較花費時間,相比較開車,還是不太輕松,越來越追求生活的便利性,生命的質量也不一定能夠穩步提升。
現在感覺路上的車輛特別多,生活水平確實提高很多,幾乎家家有車,有的還不止一輛,但是生活處于亞健康的人也越來越多。即便不騎車或步行,也需要做點什么來增加體能鍛煉,營造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新冠病毒橫行肆虐的這段時間,無數人感慨“免疫力才是核心競爭力”,才是在張牙舞爪的死神逃脫的保證。而增強身體鍛煉,恰恰是增強免疫力的一種手段
昨天下午下班回家,我從車棚找出了自己剛上班時買的山地賽車,已經好幾年沒騎車,車上落滿了灰塵,車鏈子也生銹了。我找了塊布子把自行車搽拭干凈,打足氣,讓妻子幫忙給車鏈上好油,在小區內騎了一會兒,車子蹦蹦作響,挺費力,變速也幾乎失靈,好在還能騎。
十年前,我在武漢正好讀大四,也大約是這個時候,我突發奇想,想要騎車出去旅行,那個時候借來同學買的二手山地自行車,不是正經的牌子,腳蹬還老掉,也沒有想太多,帶著一把擰螺絲的工具就出發了,同行的是幾位大學,途徑湖北孝感,目的地是一個大學同學家,河南信陽。一路上腳蹬掉了好幾次,騎車久了感覺蛋疼,不過我們到達信陽之后,同學招待了我們好幾天,有種樂不思蜀的感覺。最終大家沒能騎回去,乘火車回的武漢。萬萬沒想到,十年之后,武漢和孝感成為疫情最嚴重的的兩個地方。當初一起騎行的同學如今也天各一方,失去了聯系,不過大家都沒留在湖北。
早上騎車來上班,變速果然沒有反應,上班的路全是上坡,盡管坡度平緩,騎行還是有點累,沒多久就感覺到大腿酸困,四公里多的路程,兩度下車步行。不由感嘆,向上走得路走起來確實是有點累??!突然想起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從林的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雖然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因此走出了這迥異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