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個高二男生求問,說自己在學校待著特別不愉快,不想讀書,然后問讀書是唯一出路嗎?
作為一個曾經專科生跨專業考上研究生,后來通過國家項目外派出國工作,回國后卻一度求職困難、迷茫,最終找到人生方向的人,對這個問題應該是比較有發言權了。
當年我高考失利(其實是一直沒有專注讀書,和題主一樣因為各種不重要的事情,比如和同學關系等等問題整天想七想八),進了一個專科院校。我不知道其他高考失利的人是怎樣的心情,我現在想起拿到高考成績單的時候,天是灰蒙蒙的,整個人很絕望,真的覺得自己的一生都完了。
有人可能會覺得我太夸張,現在我自己回想我當時的狀態也覺得自己當時太極端。但是希望能理解一個讀書時長期被父母、老師灌輸單一思想:“考不上好大學你一生就完了,只能撿垃圾。”的落考生的狹隘,我的學生時代一直被灌輸的是學習成績是成功的唯一標尺。那個時候對于人生的理解很狹隘,就覺得讀書才是唯一出路,可是我高考失敗了,我覺得的人生已經完全沒有路了。
唯一比較幸運的是,家里有一位比較有學識的長輩,在我最絕望的時候,告訴我:你應該考研。他不僅僅是給了我一個新的方向,而且用他身邊一個成功的實際例子告訴我具體一步步是怎么做到的。他一個鄰居小孩和我一樣只上了專科學校,后來是通過了自考本科,獲得了考研機會并且最終考研成功了。
當時的我看到了榜樣,算是有了希望,也復制了那個人的路。唯一的區別是,別人3年獲得自考本科文憑,然后一次性考上211,985重點院校的研究生;而我是4年才通過自考本科,考了2次研究生,第二次考研依舊沒有考上我理想的院校,被調劑了。
不過很開心的是,我的專業是自己理想的專業。當時選這個專業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覺得它出國的概率比較大。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我在研一第一年就通過各項考試和考核,以漢語教師身份,獲得出國工作的機會,在非洲工作了三年。三年海外工作的經歷,由于我所在的工作機構與中國大使館有密切合作,這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國內一些知名企業的高管、國內名牌大學學霸,海外優秀創業者,我還給德國大使夫人教過漢語,接待過國內的高訪團,受邀去肯尼亞參加語言會議,我和老公(中國人)結婚證還是在大使館領的。三年的海外工作經歷,快速地擴大了我視野和認知。
然而,當我覺得我的生活開始逐漸走上坡路時,回國求職時卻連續受挫。我的很多研究生同專業的同學回國后選擇在學校當老師,我雖然很喜歡老師這個職業,內心也一直是非常想從事教育行業,但是喜歡自由的我卻非常不喜歡國內的教育體制。我回國近一年多的時間,嘗試過不同教育行業的不同職位,不斷換工作,那段時間非常迷茫。直到最近遇到一個特別厲害的年輕創業團隊,有的是名校畢業,有的是很早去社會闖蕩做出一番事業,他們做事高效、氛圍自由、成長也非常迅速,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團隊。這才安定下來跟隨他們踏實去積累,繼續在教育行業深耕。
關于讀書,我想深入講四點我的個人感受:
一、讀書確實不是唯一出路,但是是人生很重要的加速器。
先就從收入來計算。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的很多專科同學從畢業到現在,10年過去了,他們的工資平均收入差不多停留在5、6千左右。而我研究生同學,畢業到現在5年過去了,平均工資是1萬起。而且我讀的研究生學校非211,985。那就更不用提名校畢業生畢業以后的發展了。
有一個場景,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記得我第一年出國前,和一些專科同學聚會,有個女生私下對我說:我當年也想考研來著,但是生活壓力實在太大了,我只能先工作。我當時回復她的是:你以為我容易啊,你們工作的工作,結婚的結婚,而我23歲的高齡還在備考,考不考的上是一個問題,我還沒收入沒男人,只是看你怎么看待你真正想做的事。
那個女生到現在收入5千左右,而我在讀研出國工作時就是她的好幾倍了。就掙錢效率來說,高學歷確實高很多。
其次,學校不僅僅是讀書的地方,更是匯聚資源的地方。好平臺能鏈接優質的資源,而你的同學更是你最重要的資源。
我之前所在的專科學校,平時除了老師上課,基本沒有什么能啟迪人心、提升認知的專家講座。那時認知都不高,普遍和同學聊天的話題都是吃喝玩樂,抱怨學校、抱怨人生,輔導員每次開班會都是吹噓她花了小幾千卻又不知名的包包。我們畢業時,學校還想把我們“賣”一道,要送我們去工廠實習,每周六天時間,必須在流水車間工作滿10小時的那種。當時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最終沒去成。
讀研究生時,我選擇的學校雖然非重點高校,但是我的專業,國家設立了全國培訓基地,這讓我們有出國的機會,也正是因為抓住了出國工作的機會,在非洲三年里我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群,生活多了更多非常特別的體驗,打開了我眼界,提升了我的認知。在非洲的時候,由于學校和領導給予的機會,我參加了幾次我所在領域的研討會,導師推薦的就業機會都是各個高校的對口專業。同學們、老師們的聊天內容基本都是關于我今天看到什么好書,以及個人未來要如何發展。
我一直在想,我以前讀書努力點,進了重點大學又會是怎樣的呢?
我們關注什么,就會成為什么。你希望你的大學都是被什么樣的資源和人圍繞呢?我現在因為職業的選擇,接觸到很多名校的同事,我深刻體會到:比你牛逼的人,真的比你還要努力。我總會想,我讀書的時候,如果周圍都是被這些名校同事圍繞,我現在一定能更快速成長,比現在發展的更好。
二、比讀書更重要的是終身學習、持續成長。
專科學校出身的也有未來發展特別牛逼的,名校出生的也有后來過的非常落魄的。而很多人,總是容易被這種“特例”吸引,也喜歡津津樂道這種小概率事件。以我媽媽為例,我中學時主動提出希望她花點錢送我去上補習班,她卻說“你看那些山區的孩子,生活那么艱苦依然考上了名校,你要向他們學習。”
很多人是沒有概率思維的,大概率來講,教育資源投入的越多,后代的發展越好;人的生活質量、事業成就和學歷成正比的。
但是比學歷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終身學習和持續成長的能力。
我親戚的那個鄰居以及我自己,雖然都是專科學校出身,但是因為持續努力、不斷學習,現在各自發展的都不錯;職場上也有很多人起點不高,但是最終獲得很高成就的人,都是在持續學習、成長。
同樣,我也遇到不少讀名校的同學,找到一份穩定工作后,基本上不思進取,停止了自我成長,成了公司普通的一顆螺絲釘。有些人在公司裁員時,成了被替換的那一批人。
我個人特別喜歡《原則》這本書,里面說到的一句話,我一直記在心里,對于我這種起點不高的人,一直是一種鞭策:“進化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是唯一永恒的東西,是一切的驅動力。不進化,就死亡。”
終身學習,持續成長的人才是永遠有出路的。我自己也是抱著這一條,不斷自我投資,不斷發展。讓每天進步一點點成為一種習慣。
三、把眼前能做好的做好、甚至做到極致,才有未來可言
看到那個高二學生說因為忍受不了學校生活而不愿意讀書,我只想說現在遇到的痛苦,如果不去直面和解決,未來這些痛苦不僅會反復出現,而且會累積到一個點,一起爆發。
人生最輕松的活法,就是什么時候做什么時候的事。讀書的年紀,就好好專心的讀書,努力考取名校;該戀愛的年紀就好好享受戀愛;該成家立業的時候結婚生子;孩子長大點不需要特別操心了就能更好的專注發展個人事業。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需要的修為,讀書的年紀就要去忍受讀書的枯燥、無聊,甚至自己創造各種花樣去享受這種枯燥。
讀書不是唯一出路,但是目前你家里的資源和能力,只能為你鋪墊讀書這一條路的時候,你最該做的是,走好這一條路,去創造更多資源,開拓更多的路,而不是自己把你唯一能獲得資源的路給斷了。
該讀書的年紀,一定要好好讀書,每個人未來想過的每一種渴望的生活,都是要靠過往的積累和沉淀去兌換的。多專注的去想想怎樣把讀書這件事做好,你只有專注的把眼前這件事先做好了,做到極致,等下一件你喜歡做的并且值得你去做的事出現時,你之前養成做事極致的習慣會更快助你成功。
四、先單維再多維,先專精再廣泛。
既然聊到了讀書,我就想再多講一點,讀書考上大學后應該有的規劃。
當初高考失利時,我覺得我整個人生都完了;后來考上研究生時,我立刻又覺得我的人生從此就站在了巔峰上。但是當我拿著研究生學歷回國求職,處處碰壁時,我開始發覺父母、老師、學校教給我的不少東西與這個社會是錯位、甚至脫節的。
學業成就和事業成就雖然有一定的正相關性,但兩者并不是完全重疊的兩條路。
學業的成功是單一維度的競爭,衡量的標準主要是分數;而事業的成功卻是多維度的競爭,而它最主要的衡量標準是你對別人和這個社會貢獻了多大價值,是否能解決別人的問題。多維度競爭的能力都是在單一維度的競爭上,訓練并整合起來的。讀書時最該去培養的是自己持續學習、不斷思考的習慣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這三個基礎習慣和能力,會受用一生。
于此同時,我個人的心得就是,上大學前,就好好打基礎;上大學一開始,一定要盡快找到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一個領域,然后去專注的積累、深耕。不然就會像我,各種跨專業,學習了各種各樣的課程,到后來自己興趣很多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生活會特別迷茫。幸好后來終于找到了方向,開始專注積累。但是我多么希望在我讀大學時就有人告訴我“先專精再廣泛”的道理,這樣我就多出好幾年的時間去深挖一口井。
這是《院士思維》這套書給我的啟示,很多不同領域頗有建樹的大師,以及很多事業有成的人,最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專注”。專注到讓別人一提到你的名字,就自動想到你能幫助他們解決什么問題,比如“俞敏洪——英語”;“餃子導演——動漫”;“成甲——學習專家”。只有在一個領域先扎根,足夠專業,后面不論你做什么事情,就很容易天然獲得信任,這樣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一種凝聚力,幫你達成更大目標。而不是每一個技能都不突出,一盤散沙。
說了這么多,總之:讀書不是唯一出路,但卻是在校學生現在最應該專注去做的事情,不讀書一定沒出路。
人生最重要的是行動力和執行力,人生是亦步亦趨,穩扎穩打走出來的,不然一切只活在你的幻想里。
要加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