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剛到公司,孩子奶奶打來電話說,寬寬從起床就一直哭。因為我走的時候,他還沒醒,就輕輕叫了一聲,輕吻了一下臉頰就走了。大概起來看不到媽媽,以為我沒有跟他道別。最近晚上睡得比較晚,早上也要睡到七點多,所以早上我們就不太有情感交流的時間。每日晨間的抱抱是固定的儀式。跟他聊了十分鐘,情緒明顯穩(wěn)定了。
過了一會,說不要去上學,一會說因為想媽媽不要去上學,一會說因為感冒沒好怕傳染給小朋友,總之就是不去。上學是孩子要做的事情,就像大人要上班一樣,每個人都要做自己的事情。后來我甚至用威脅的方式,九點以前必須去,否則晚上回來自己看著辦。
最后是奶奶說,放學以后給他買顆糖,才愿意去學校。為了搞清楚他不想上學的原因,跟幼兒園老師溝通是否這兩天有發(fā)生什么事情影響他的情緒。老師的反饋是,上周五爸爸去參加家長開放日后,就有這樣情緒。我本來以為孩他爸是讓他有難堪,或者罵他,溝通之后發(fā)現(xiàn),完全沒有這樣的情況。它爸爸只是比較著急去上班,把抱著他大腿的孩子推向老師,就走了。我理解的是,或許孩子很喜歡這樣跟爸爸一起,而生硬的拖離就讓他感到很挫敗,也在老師面前體現(xiàn)自己不好的一面。孩子爸爸決定晚上跟小朋友溝通下。
回想自己,昨天晚上,因為有些頭疼,他攪動被子進風,我非常不耐煩。關鍵是,我居然說,“你如果再亂動,就給我滾出去”,這個腔調(diào)跟他爸爸說話一模一樣。我其實一直對于孩他爸總說,“你給我怎么樣?比如你不要給我穿長袖,你給我吃飯”。說這話,總感覺是把主體調(diào)了個,孩子變成了聽話的被動執(zhí)行者,而不是主動者。好像這些事情都是大人強加給他的。同時這種感覺也是非常糟糕,有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而我的話,卻像是把孩子拋在了門外。想起來,我都感覺很是詫異,竟然說了這樣的話。
在往前,星期一的晚上是孩子學習架子鼓的時間,七點到八點,我和孩他爸在同一層的健身房去鍛煉下。結(jié)果我晚了10分鐘去接他,一個孩子都沒有了。他當時一個人在那里待著,或許也感受到一種孤獨,媽媽為什么晚來了,自己沒有媽媽的健身重要。所以,我也暗下決心,下次準點去接他。再往前,這兩天想買冬天的被套,孩子想自己挑選,非要那種有1.8米奧特曼的被套,我覺太難看。我想他很快就會不喜歡它,而且這么大一只,肯定很嚇人。
爸爸晚上陪伴,講故事,讓媽媽可以有自己獨處的時間去記錄反思這件事。讓我想起來,除了在學校,在家里和我們的相處中,也有令他感到不適的地方。這些引起他消極的情緒,關鍵是我們是否去看見、認可,并梳理這些情緒,讓他們變成孩子的養(yǎng)分。
第二天一早跟媽媽打招呼,給與早晨抱抱。并和爸爸一起傳遞能量給他,預祝畫畫考級通過。孩子突然提出要媽媽送去上學,時間只有20分鐘,我們?nèi)乙黄鸢哑匠P枰粋€小時包括洗漱、早餐、收拾的事情,配合著20多分析讓他自主積極完成。孩子很開心,“媽媽,我們又很好的的合作一次。今天我去的早,就可以去挑四個區(qū)域任意的玩具咯”。媽媽時間很趕,但是總算相對平靜看著他打卡進校門。這點來說,媽媽的進步也很大。
所以,想讓孩子做一件事情,首先是要給他足夠的愛,讓他自己愿意行動。強硬的態(tài)度,往往起不了多大作用。去看見、認可,并梳理孩子的消極情緒,讓它們變成孩子的養(yǎng)分。用心陪伴,讓他覺察到自己的重要性,內(nèi)心充盈才能放開手腳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