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隨筆
生活像一條河,要穿高山,要穿沙漠,要穿草原,要穿森林。你不能時時保持一個形狀,你得根據不同的環境變換不同的形狀。就像人到一定的階段就得面臨不同的選擇,變換不同的角色,處理不同的事情。同樣的你,卻要面對千變萬化的紛繁復雜的世界。從青澀的青春到慢慢的成熟,年少時想的更多的是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成熟后想的更多的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須做什么與必須不做什么。
心情像春夏秋冬,時好時壞,但時間的流逝卻不近人情。?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花無百日紅,那么美麗的鮮花卻只能存留不足百日。心情也是這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珍惜如意的時候,如意的人如意的事,才能在不如意的時候還能有所期待。
不管把時間用來消磨,用來努力,用來party,用來k歌,用來看書,用來開電視劇,用來游玩,用來抱怨,用來奮斗,它都一去不復返了。忘記該忘記的,記住該記住的,勇敢向前行吧。珍惜現在的時間,活在當下。努力去做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才不會空留“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哀嘆與惋惜。千萬要不得混日子的心態,混日子表面看是混公司的工資,其實是混了自己的時間與精力,自己有限的時間就這么糊里糊涂的搭進去太不值了!要么不做,要么做絕。要想攬瓷器活,你得有金剛鉆。不如好好打磨自己,韜光養晦,蓄勢待發,謀定而后動。
放下執念,才能體悟人生真諦。人就是一個容器,你用滿足,珍惜,內心美,奮斗裝滿你的心,憤怒,抱怨,隔閡,不滿才會遠離你。跟一個人一件事過不去,其實是跟自己過不去。人和事只不過是誘因,把你的性格上的缺點引誘了出來,你甘心被這些缺點所奴役,就不自覺的成了你不想成為的那種人。佛教講放下分別心、企圖心,天主教講相親相愛。其實都是用平等的態度看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不小看任何一個人,也不跟任何人過不去。所有的人與事都是為了歷練你,這樣你才能不管順境逆境都一直在進步。
既來之則安之。既然有了這種際遇就要安心忍受。泰然處之。這也是一種修煉的方式。練的是你對待事情的態度,與自己不合的人及事物的相處的能力。可以想成是負擔,但同樣也可以想成是學習、進步的機會。遇到困難挫折,不戰而降躲避逃避,實際上并沒有逃避掉,只不過因為不面對的心態,讓事情左右了你。也可以學著迎難而上,把種種問題一一明析,悉數化解。這樣,順境時長風破浪,逆境時竟在不斷進步。
生如夏花之絢爛,人活就要活的精彩。活的精彩不是穿好衣,吃好飯,有富裕的生活。不斷奮進的過程,不斷遇挫解決的過程,不斷提高自己的過程,不斷因著自己努力得到回報的過程才更精彩。從底層不斷奮進的人,不斷積極向上的人,力爭上游的人們才真正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內心要有定見。曾國藩派李鴻章帶淮軍駐扎上海時,囑咐他“內持定見”。就是內心要有自己的主見,一、不人云亦云;二、要根據時局調整自己的主見;三、不要丟掉自己的信仰。內心有定見,才不會因一時的不順利而感嘆,才不會因一時的無聊空虛而發泄抱怨,才不會因一時的失敗而放棄努力。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指知識經驗要融會貫通,不拘泥于固有的狀態。古代時人們可以通過學習考取功名,學習主要是背書,背書主要指死記硬背,這不適用于現代。古代的書籍都是手抄本,能學習的人都是富家子弟或者有錢進私塾的人。現代知識爆炸的時代,微信微博QQ門戶網站,專門類別的網站。想獲得哪方面的知識隨手可得,但為什么覺得越來越難成功了。因為拘泥于學到的知識本身,沒有思考如何使用,以及結合自身實踐的緣故。技能的掌握,很簡單的原則:熟能生巧。關鍵是心態的修煉,如何駕馭好這些技能。
內心向善, 內心向上,雖然心里想,卻總有外部的誘惑。要”內斷于心,自為主持“。不斷的反省自己,時刻保持警惕,才不會走火入魔。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有曲了折了,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然不曲不折什么也見不到。
量變達到質變,需要一個過程。竹子種在地里的前5年,每年只以幾公分的速度生長,但5年一過,就每天長幾英尺。何也?前5年根部在不斷尋找水源,不斷扎根,在打基礎。過了5年才能節節高。這就是所謂厚積薄發。
時刻謹記自己的目標,從A到B之間,直線最短。想做什么,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去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