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蘇卷】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題。
? ? ? ? ? ? ? ? ? ? ? ? ? ? ? 成人不自在 ? ? ? ? ? ?郭英德
T1《西游記》記錄了孫悟空從出生、成長、奮斗,直到成為“斗戰勝佛”的曲折過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T2孫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樣,他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擺脫了人與生俱有的社會關系。用小說的話,就是“不服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拘束”。那么,作為一個原生態的人,他是不是就獲得了真正的“自在”呢?這還不行。他發現自己生活的環境太狹隘了,來來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個猴兄猴弟。他想要擁有更大的空間和世界,所以去尋仙問道,有了種種法力。一個筋斗云翻出十萬八千里,生活空間如此之大,可以為所欲為,來去自如。有了這么廣闊的生存空間,就獲得真正的“自在”了嗎?還是不行。孫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嘆起來,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遲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閻羅殿去把自己的名字從生死簿中勾掉,從而擁有了絕對意義上的“自在”。
T3但是對社會人來說,這卻觸犯了規范,社會不允許沒有經過任何修煉就得到這種絕對自由。孫悟空擾亂了正常的秩序,這必定要受到懲罰。社會要么剿滅他,要么改造他。小說采取了寓意性的寫法,用“如來佛的掌心”代表一種無所不能的社會規范,個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個體人”一旦步入社會,就不可能再有絕對的自由自在了。
T4孫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經的事業,這是偶然的事情嗎?不完全是。小說有一個寓意性的寫法——“緊箍兒”。緊箍兒是有形的東西,但卻有無形的含義。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兒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著緊箍兒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給自己戴上了。這說明孫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會規范,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緊箍咒”有一個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孫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長大成人。
T5于是,西天取經,是孫悟空充分發揮個人能力的過程,更是他收心斂性的過程。西天取經賦予孫悟空的任務,就是保護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懶。這是一種人生的命題,人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人生最大的價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過程。西天取經的八十一難,并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那些周而復始、形形色色的險阻與妖魔,都不過是孫悟空修心過程中所遇障礙的象征。
T6任何社會中的人都面臨著“自在”和“成人”的兩難處境。你生活在社會當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發現面臨著種種約束。這是兩難的,人的一生就是在這種兩難處境當中找到最佳位置。在這個意義上,孫悟空是成功的。(節選自《中國四大名著的文化價值》,有刪改)?
17.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述層次。(6分)
18.文中“如來佛的掌心”“緊箍兒”“八十一難”分別意味著什么?(6分)
19.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西天取經”的寓意。(6分)
【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江蘇卷】17.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述層次。(6分)
17.第一層(第1段):提出全文觀點,成人不自在。
第二層(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會,就沒有絕對自由。
第三層(第4-5段):說明人的成長是一個接受各種規范、不斷修行的過程。
第四層(第6段):收束全文,強調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約束與自由的兩難處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2016年高考江蘇卷】18.文中“如來佛的掌心”“緊箍兒”“八十一難”分別意味著什么?(6分)
18.“如來佛的掌心”象征著孫悟空無法逃脫的社會規范;
“緊箍兒”象征著孫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會規范;
“八十一難”象征著孫悟空修心過程中所遇的障礙。
【2016年高考江蘇卷】19.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西天取經”的寓意。(6分)
19.人生要承擔責任,克服困難,完成使命;人生的成長是發揮個人能力、收心斂性的過程;人生最大的價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過程。
【借助關聯詞抓關鍵句法】論述類文本閱讀:2015江蘇卷《羅丹的雕刻》
【2015江蘇卷】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題。
?羅丹的雕刻 ? ? ?? ? ?熊秉明
T1雕刻的發生源自一種人類的崇拜心理,無論是對神秘力的崇拜,對神的崇拜,或者對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龕里,把英雄像放在廣場的高偉基座上,都表示這一種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與英雄的形象具體化。他的創作是社會交給他的任務。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雖然有相當的自由,可以發揮個人才華,但是無論在內容上,在形式上,還要首先服從一個社會群體意識長期約定俗成的要求。有時,我們在廟宇裝飾、紀念碑細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寫,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帶的配曲。
T2羅丹的出現,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變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約束打破。他不從傳統的規格、觀眾的期待去考慮構思,他以雕刻家個人的認識和深切感受作為創造的出發點。雕刻首先是一座藝術品,有其豐富的內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會意義。所以他的作品呈現的時候,一般觀眾,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驚駭,繼之以憤怒、嘲諷,而終于接受、欣賞。他一生的作品,從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銅時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諾亞第十五》都受到這樣的遭遇,只不過引起的波瀾大小不同而已。
T3欣賞羅丹畢生的作品,我們也就鳥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從嬰孩到青春,從成熟到衰老,人間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愛和欲,哭和笑,奮起和疲憊,信念的蘇醒,絕望的呼訴……都寫在肉體上。
T4他說“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體已經開始扭曲,破裂;他說“尊重傳統”,然而他已經把雕刻從紀念碑功能中游離出來。他所做的不是凱旋門,而是“地獄之門”。這是一大轉變。凱旋門歌頌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而“地獄之門”上沒有英雄。“地獄之門”其實也可以稱作“人間之門”,而羅丹所描述的人間固然有鮮美和酣醉,但也彌漫陰影和苦難,煩憂和悲痛,奮起和隕落。羅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諸影,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語言。在羅丹手中,塑泥變成聽話的工具,從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膽地改造人體,更自由地探索嘗試,更痛快地設計想象世界中詭奇的形象。現代雕刻從此可能。
T5說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為雕刻本身取得意義;說他的雕刻破壞雕刻的定義,已經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為雕刻不僅具有堅實的三度實體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詩,侵入哲學。說在他的作品里,我們看見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說在他的作品里,我們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瀾中浮現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殼又一次誕生。
T6他說:“在做藝術家之前,先要做一個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從世界的各個角落來到巴黎羅丹美術館,在他的雕像之間徘徊,沉思,因為那些青銅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話說,“開向生命的窗子”。 (有刪改)
【2015江蘇卷】16.請簡要概述第一段的論述層次。[6分]
【2015江蘇卷】17.羅丹給雕刻帶來的“根本性的變革”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6分]
【2015江蘇卷】18.請結合文章,闡釋文末“開向生命的窗子”的內涵。[6分]
【答案解析】
【片段梳理:借助關聯詞】【2015江蘇卷】16.請簡要概述第一段的論述層次。[6分]
參考答案:
首先指出雕刻的發生源自人類的崇拜心理,
接著論述雕刻家的創作要服從于約定俗成的社會要求,
最后補充說明雕刻對日常生活的描寫只是配曲。?
解析:
T1(因為)[雕刻的發生源自一種人類的崇拜心理],無論是對神秘力的崇拜,對神的崇拜,或者對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龕里,把英雄像放在廣場的高偉基座上,都表示這一種[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與英雄的形象具體化。他的創作是社會交給他的任務。[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雖然有相當的自由,可以發揮個人才華,[但是]無論在內容上,在形式上,還要[首先]服從一個社會群體意識長期約定俗成的要求]。[有時],我們在廟宇裝飾、紀念碑細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寫,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帶的配曲]。
【2015江蘇卷】17.羅丹給雕刻帶來的“根本性的變革”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6分]
參考答案:(解析見文脈梳理)
在雕刻觀念上,羅丹是以雕刻家個人的認識和深切感受為出發點進行創作;
在雕刻內容上,羅丹的雕刻體現人的生命全景;
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體形象的表現手段,大膽改造人體,恣意表現生命,自由表達想象中的詭奇形象。
【2015江蘇卷】18.請結合文章,闡釋文末“開向生命的窗子”的內涵。[6分]
參考答案:
雕刻開啟了以生命為表現內容的歷史;雕刻成為人們思考生命的載體;雕刻呈現了羅丹對生命的思考與想象;雕刻帶給藝術家們以創作的啟示。
解析:
【解析】因為那些青銅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話說,“開向生命的窗子”。→那些青銅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也是“開向生命的窗子”。→雕刻=生命。 (雕塑的生命,生命的雕塑)
【抓核心關鍵詞法】論述類文本閱讀:2010江蘇卷《談靜》
【2010江蘇卷】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談靜? ? ? ? ? ? ? ?朱光潛
T1人生樂趣一半得之于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比方路邊有一棵蒼松,你只覺得可以砍來造船;我覺得可以讓人納涼;他也許說它很宜于入畫,或者說它是高風亮節的象征。反應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強有弱。
T2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偉大的創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比方詩人和美術家,你見不到的東西他能見到,你聞不到的東西他能聞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請伯牙向他彈琴,他也只聯想到棉匠彈棉花。感受也可以說是“領略”,不過領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T3能處處領略到趣味的人決不至于岑寂,也決不至于煩悶。“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姑且閉目一思索,然后假想這半畝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么愜當!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云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
T4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資,一半也由于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條定律說:兩物不能同時并存于同一空間。這個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說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靈。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心境愈空靈,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說,心界愈空靈,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習靜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學佛家靜坐參禪。靜與閑也不同。許多閑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閑。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蒼蠅搓他的手,搓他的腳呢。”懂得這一句詩,就懂得我所謂靜趣。
(選自朱光潛《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刪改)?
【2010江蘇卷】15.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一個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見到“美”與“和”,天賦的高低具有決定作用。
B.感受是一種被動的過程,也就是領略,它能幫助人們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C.一個人陷入岑寂和煩悶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夠空靈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決定了有人認為蒼松宜于入畫,有人認為蒼松可以造船。
【2010江蘇卷】16.文章題目為“談靜”,但最后一段才寫到靜,請簡要說明全文的思路。 [6分]
【2010江蘇卷】17.作者所說的“靜趣”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說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靜趣”了?[6分]
【答案解析】
【2010江蘇卷】15.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一個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見到“美”與“和”,天賦的高低具有決定作用。
B.感受是一種被動的過程,也就是領略,它能幫助人們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C.一個人陷入岑寂和煩悶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夠空靈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決定了有人認為蒼松宜于入畫,有人認為蒼松可以造船。
參考答案:C
解析:
C.一個人陷入岑寂和煩悶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夠空靈而造成的。
T3能處處領略到趣味的人決不至于岑寂,也決不至于煩悶。
【解析】A.“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說“天賦的高低具有決定作用”。
B.將“感受”與“領略”兩概念對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說是‘領略’,不過領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D.并非角度不同,而是“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
【2010江蘇卷】16.文章題目為“談靜”,但最后一段才寫到靜,請簡要說明全文的思路。 [6分]
參考答案:
(1)先由人生樂趣談起,提出人生樂趣一半來自于感受;?
(2)再闡述感受力有強有弱,感受力強,能“處處領略”,就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
(3)最后闡明領略趣味要“靜”中得“趣”。?
解析:
【解析】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
思路1:從(由)…寫到(引出)…,然后…,最后…,從而揭示(體現)…
思路2:引題——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為線索,選取了那些材料來表現主旨。
思路4:作者構思文章的思路:時間、地點、邏輯[并列、遞進(層層深入)、正反對照]、情感變化等。
【2010江蘇卷】17.作者所說的“靜趣”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說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靜趣”了?[6分]
參考答案:
(1)“靜趣”是指心界空靈(或擺脫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獲得無窮妙悟。?
(2)作者心界空靈,由眼前的蒼蠅而悠然遐想,悟得萬物平等真諦,泯滅了益蟲、害蟲的功利觀念,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蒼蠅的自在情態,由此而獲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闡述的 “靜趣”。
解析:理解詞句的含義。它包括三層次意思: ①表層意義,即字面意義。 ②句內意義,即句子的語境意義(臨時意義)。 ③句外意義(言外之意、深層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產生的意義。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達效果,領悟句子蘊含的哲理,談談對關鍵句子的認識。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應注意的問題:①不要人為地“拔高”;②要學會多角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