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的梳理,重新回到了“自我書寫”的脈絡里,一點點梳理,一點點扎實,也是再一次回到自我的脈絡里去重新審視,重新澄清,我想這是一個獨立面對自我的自己事,唯有面對,唯有付出。
有時候真得給自己面對人世間的勇氣,人得需要走進不同的境遇里,將所學所得在新的境遇之下再來看,自是不同。小孩子需要見識,我們成人又何嘗不是呢?所謂圈子的不同,則是將所得所學在新的修煉場里的再次洗禮、沖刷。在自己的舒適圈待著,只覺得這些個小事也是個事,易生煩惱。但就放在了另外的他者的境遇中,看到的是他們應對的淡定、從容、篤信和勇猛。從這個角度來看,自己該是長些見識了,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經歷,也是去見識,將自己的身心擴容、長大。(一個決定:周而游之)
有求才有應。我的理解是人生需要一個定向,這個定向是對自我的清晰與篤定。聽著朋友曾經做功課時的那份勇猛,不自覺慚愧起來,所謂的付出與行動不正是如此,人世間的誠意正心,看的也就是如此。一切的艱難,也不過如此,因為始終在自己閉塞的遐想中,不得見,甚至于不相見。朋友的那份語重心長,我接收到了,那份對生命深刻的,甚至于純粹的洞見,才會讓生命前進的阻力消弭于無形,才會在行動中成就福田,培根生命。(一份信念:利他利己)
更大的平臺從何而來,其實從心中生起,然后才會在生命中延展開來。從身邊貴人身上,看到的是對待生命的那份超然的心量中所呈現出來的生命氣象,那份舍己利他的心是扎扎實實的行動里生發出來的。
再勇敢一點,更勇猛一些。
原來放在一個更大的環境之中,很多事情真的就變小了,從難以為繼,到看小,其實也就是一念之間,困囿自己的也還是自己。當把自己放在高處時,風景與可能都變得開闊起來了,成事不就是放淡那些所謂“我”么,從大我到小我,從小我到無我去長養、拓展、延伸開來。(一份成長寶典:無我方能永恒)
給生命多點縫隙,這個縫隙中可觀、可游、可耍、可樂……沒有什么是必須的不得不,也沒有什么是放不下的不情愿,就是這樣痛快地玩耍,愉快地充電。但也給自己每日一些成長清單,試著去達成,試著去升級。不妨靜坐、站樁、讀書、寫字都做起來,哪怕就只是做了而已呢。(一種生活的態度:逍遙游)
生命的境界在呈現時,不免于高低之別,但這份高低之中不是為了分別,而是幫助自己看清自己,該進則進,需退要退。自己這份邊界與分寸就是為人之智慧吧。(一種處事智慧:進退有度的邊界)
問題為什么是問題,由你決定的。你覺得它不是問題時候,它就不是問題。
做自己我生命的王者,那些所謂的問題的境況之下,試著放下所謂的問題的幻像,試著從這個問題的境況中做出一個輕輕的選擇。在自我的意念之中抽出一點縫隙來,給自己一個輕輕抉擇的時空,那么是不是那個所謂的泡泡就會消失了呢?挨不住饑餓,頂不住壓力,完不成任務……那些具體的所謂的問題之下,是不是都不是問題,都是自己決定將此作為自己的一個博取愛憐,引起關注的借口呢。那個無意識支配的決定本身是否也是有著一份深層次的企圖,這份企圖實際上是在欺騙著自己,那份欺騙里包裹著一份假象,而這份假象其實就是生命里自我的限制與束縛,在是與非中存有一種開放,其實也是給自我生命一種擁抱萬物,也即萬物皆備于我的一種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