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正是社會信息系統本身,
任務:他必須通過對該系統及其各部分的結構、功能、過程以及互動關系的考察,探索、發現克服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的科學方法,找到社會信息系統良性運行的機制,由此來推動社會的健全發展。
傳播障礙:結構與功能障礙
如何產生:手機沒電、沒費,寢室斷網。
傳播隔閡:個人之間的隔閡;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隔閡;成員與組織之間的隔閡;群體與群體、組織與組織、世代與世代、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隔閡。
如何產生:相互之間的文化背景不同、對同一件事物的理解不同,對新事物接受能力程度的不同,以訛傳訛。誤會產生之后難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降低。
良性運行:產生誤會——通過順暢正確的傳播途徑——解決誤會。
新媒體的出現對于人政治經濟文化的推動作用:①、信息流通加快。②、信息真假性難辨。③、信息量過大,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的對信息進行篩選。
個人思維的固化。
1、如何理解社會的系統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一個系統中,所謂系統“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若干部分結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從這個定義而言,人類的社會傳播也是具有一定的系統性的。
2、社會信息系統的特點是什么?
(1)、社會信息系統是一個開放性系統。
(2)、社會信息系統是由個種子系統相互連結、相互交織而構成的整體。
(3)、社會信息系統是一個具有雙重偶然性的系統。
(4)、社會信息系統是一個自我創造、自我完善的系統。
3、如何理解社會信息系統中的雙重偶然性?
雙重偶然性指的是傳播的雙方都存在著不確定性,因此通過傳播所做出的選擇有受到拒絕的可能性。
標準答案:它是人類社會信息系統所特有的屬性,是以人為主體的活動有關,因為在自然系統中,系統各部分,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據既定的條件進行的,滿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學生物的條件,變會引起預期的反應。而人類社會則不同,人類的活動不僅受到生物運動規律的制約,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運動規律的制約,這樣影響社會信息系統運動及其結果的變量就更多,更復雜。
4、什么是“傳播隔閡”?
它包括個人之間的隔閡,個人與群體的隔閡,成員與組織的隔閡,群體與群體,組織與組織,世代與世代,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隔閡等等。由于社會信息系統的參與者——無論是個人,群體還是組織——都是具有特定利益,價值,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的主體,這里的傳播隔閡,既包括無意的誤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