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希望能有一位善良的仙女賜予每一位孩子“一顆終其一生都無法被摧毀的驚奇之心。能夠永遠有效地對抗以后歲月中的倦怠和幻滅,擺脫一切虛偽的表象,不至于遠離我們內心的力量源泉。”
說這句話的人,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曾撰寫的不朽之作《寂靜的春天》,滿懷悲憫地敲給這個越來越物質化的世界的晚鐘,她就是環境保護的先驅者和實踐者雷切爾·卡森。熱愛大自然的人,一定會記得這個名字。
她生前寫作的《寂靜的春天》,出版后引起巨大的爭議,因這本書所帶來的殺蟲劑爭議占據了她所有的時間和精力。而《驚奇之心》這本書是她在臨終前也沒能進一步擴充,因此,成了卡森短暫一生中最想要盡善盡美的一本書。
《驚奇之心》講的是什么?
那年夏天,卡森三歲的侄孫羅杰·克里斯汀和他媽媽去了卡森在緬因州的家里做客,他們一起探索了小屋周圍的樹林的蓄潮池。羅杰在探險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想象力讓卡森萬分欣喜。
后來,羅杰的母親去世,卡森收養了他。那時羅杰5歲。
羅杰還在大約1歲零八個月大的時候。在一個狂風暴雨的秋夜,卡森將這個小baby裹在毯子里,冒著雨抱到幽暗的海灘上。她這樣描寫那晚的海灘:“遠方,就在我們視線快要看不到的地方,大浪正轟轟地涌來,隱約可見的白色波濤隆隆呼嘯著,將大堆大堆的泡沫拋向我們。”
那個夜晚,一個半生里對大海懷著深情摯愛的中年女子,一個生平第一次面對大海的狂野、躁動的幼兒。在那浩瀚的、咆哮的海洋和四周風狂雨驟的黑夜,他們一起快樂地大笑,感受到同樣的激動和興奮。
后來,她又帶他來到夜晚的海灘,感受大自然強大的力量。他們用手電筒尋找鬼蟹,感知這些微小的生命孤獨而脆弱地面對大海嚴酷的威力,她說“這里面有一種動人的哲理意味。”
一般人是不會帶著這么小的幼兒在狂風驟雨的夜晚去到一個海灘探索和感知大自然,而這個小幼兒對大自然世界的接受,讓她感到很奇妙。
她還經常帶羅杰在樹林里散步,她并不會刻意提到植物或動物的名字,也不會給他做解釋,只是對他們看到的一切表露自己的喜悅之情。
卡森認為:孩子的感知遠比認知重要得多,或者說‘知道’的重要性還不及‘感受’的一半。
這跟我們所謂的教育觀不一樣。我們迫切的想要孩子知道這個植物或動物的名字,解釋他們是什么,也許,處在記憶力鼎盛期的孩子,很快記住了植物的名字,動物的名字,可是,在我們教授的這個過程中,也許正在破壞他們的感知。
卡森說:“如果客觀事實是日后生產出知識和智慧的種子,那么情感和感受就是種子賴以生長的沃土,而兒童時代的早期是土壤的準備時期。一旦喚起了對美的感受,與對新鮮和未知事物的興奮感,同情,憐憫,贊賞或愛的情感,我們便會希望獲得使我們產生了情感的這些事情的有關知識。這樣的學習,意義會更加持久。”
是的,為孩子鋪就一條渴望知識的道路,遠比向他反復灌輸他尚未準備好吸收的事實更為重要。
孩子的世界是清新的、陌生而美好的,充滿了驚奇和刺激。而這些在我們成人身上,在我們尚未成年時就對美和嘆為觀止的事物的感受力已經變得遲鈍甚至完全喪失了。
大自然世界就是一個充滿驚奇的地方,雨后冒出來的小蝸牛,散落在草叢中,葉子上,樹枝上,墻角邊兒;林中小徑上長滿的馴鹿蘚,就像客廳里老式的長條地毯,它在森林的綠地上鋪出一道窄窄的銀灰色帶,在這里或那里蔓延開來,覆蓋較大的一片地方。
在森林里,我們可以玩著游戲,如繪本《在森林里》一樣,吹響你的小喇叭,讓大象、老鼠、兔子、袋鼠、熊都跟著你向前走。
我們還可以聽到各種動物、昆蟲的演奏會,如候鳥匆匆在春天北飛、秋天南飛時的叫聲。在10月寧靜的夜晚,帶著孩子到遠郊去,感受頭頂上黑暗的天穹,不久你的耳朵就會察覺到陣陣微弱的聲音----尖尖的唧唧聲、含混的咝咝聲和呼喚的鳴叫聲。夏天時,蟬的高音,夜晚蛐蛐的尖叫。
卡森說:每個孩子,都應該聽聽黎明的鳥聲。聽,遠處,三聲夜鷹單調的夜曲,知更鳥、歌雀、松鴉紛紛加入進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知更鳥的加入,合唱的音量越來越大,知更鳥投入了自己特有的狂熱節奏,很快就成為這支混音樂曲的主旋律。在這首黎明的大合唱里,你聽到了生命本身的悸動。
大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帶孩子去感知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而我們卻忽視了身邊的這些美麗靈魂。
我們急迫的把孩子從這個教室出來送進另外一個教室,時間匆匆地也許你都未曾感知,你每天經過的那條路,路邊的那小株芍藥,什么時候開過花什么時候花又謝了?
而候鳥的遷徙、潮漲潮落、待春綻放的苞芽,不僅有著真實的美,也蘊含著象征意義的美,在大自然周而復始的歌詠中有著某種無窮的治愈能力---深信黑夜之后到來的是黎明,冬天之后到來的是春天。
卡森還在書中提到著名的瑞典海洋學家奧托·彼得松,當他意識到自己能夠享受地球景象的時間已經不長了的時候,彼得松對他的兒子說:“在最后時刻支撐我的,是對死亡之后接下來是什么的無限好奇。”
我們或許會質疑,走進大自然中到底有什么價值和意義?卡森說:“保留和強化這種敬畏及驚奇感,承認某些事物超越了人類存在的感知界限。它的價值具有更深刻、更持久以及更重要的意義。不管是科學家還是普通民眾,那些生活于地球之美或神秘之中的人,永遠不會感到孤單或對生活感到厭倦,無論他們的個人生活中有什么樣的煩惱或憂慮,他們總能找到途徑獲得內心滿足,重新振奮起生活的激情。那些凝望地球之美的人擁有儲備生命的力量,只要一息尚存,就會衰竭。”
感謝作者的這本書,喚醒我們對大自然世界的感知之心,驚奇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