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空城
(一)
不知不覺,我已經堅持了一個多星期的連續日更。自己也感覺很不可思議,沒想到自己那“糨糊”似的大腦,還是裝了點墨水的。
在剛開始寫文章的時候,心里其實是沒有一個總體的架子,沒有考慮好文章的結構,總是寫一點想一點。
在讀者看的時候,也許會感覺這篇文章是東拼西湊出來的。讀完之后,總會感覺好像這里缺了一點,那里少了幾分。
我還沒有學會,怎樣寫出一篇,能讓讀者甚至自己讀了能流連忘返的文章,我很抱歉!
寫作這條路,我明白它很難走,我不想用它來養活自己。
因為這幾乎不可能,而我還要吃飯,要生活。
我衷心希望它可以一直是我的愛好,這樣應該就夠了。
(二)
說實話,在我寫的所有文章中,包括這篇,我都不喜歡。
有的人可能會說了
連你自己都不喜歡自己的文章,怎么讓別人去喜歡呢。
我自己心里想了想,這個問題好像跟“你自己都不自信,怎么讓他人相信你呢?”還是有那么一點區別的。
我寫出來的文章,我敢拿出來給大家看,這說明我還是有那么一絲的自信(自戀)的。
而我不喜歡它,這是屬于我的個人的看法。也許還真的會有人跟我欣賞的角度不同,這也說不定呢!(請允許我的“自戀”)
這樣我也會很興奮的。
不知道什么時候的我,才能寫出一篇能讓自己都喜歡的文章,希望這個日子不會太晚吧。
(三)
多讀書、善于發現、不斷寫作是讓寫作成長終極方法。
是嗎?也許吧。
我們在這個知識泛濫的互聯網時代,能看到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不能看到的東西,聽也聽的不少。
那些如海洋般浩瀚的記憶,被堆積在那不堪負重的“垃圾場”(大腦),等著慢慢被“焚毀”(遺忘)。
在簡書或者豆瓣,這類文字分享的平臺里,經常會有需要付費的訓練營,培訓班。而在當你進去了之后,聽老師講課時,很多時候你會有“我也知道”的錯覺。
你可能會感覺自己好像很早就明白這個東西,但是就是之前記不起來而已。
其實那是很多人都有的錯覺,就像是馬后炮似的自我滿足而已。
寫作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們常常看他人寫的非常好的文章,看完后覺得好多東西其實自己也可以寫出來。
但很少人會去想,為什么自己之前寫不出來想不出來呢。
我們的腦子存儲的知識碎片太多了,但就是缺少一個知識管理的程序,去將它整理、分析、最后打包成一本百科全書。讓我們想用的時候,隨便“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
可是我們很少,甚至不會主動的去發現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對平平淡淡的生活視而不見,也讓我們錯覺的以為自己的生活貧乏,無聊,這是日常的報復。
日常是我們的天性,而報復是日常的技藝。——孫一圣
(四)
在我的一篇文章評論里,有一位讀者表達了他對讀書的看法。
想去讀書只是想找一片安靜的地方想一想生活
我想寫作也是這樣的。
寫作是孤獨的,安靜的、冰冷的。它可以讓我們在文字的世界里,自我檢索自己的人生。思考我們活著的意義,死去后留下的回憶。
生活就是平平淡淡的,它不像小說里那么充滿激情,那么讓人向往。它總是那么容易叫人遺忘甚至忽略,可它卻是最真實的,最有生命氣味的,而我們大多數人永遠不會明白,也許不想明白。
END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到目錄里找到我往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