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4
1 第一百二十六課 我所給的一切,都是給我自己的
a我所給的一切,都是給我自己的。在心靈的層次,你所給出的會得回來(你給出攻擊,你就會受到攻擊。你攻擊弟兄時會先攻擊到自己。越喜歡給人定罪的人,常常會覺得自慚形穢,會給自己定罪,這就叫做我所給出去的都是給我自己的。)
“你所做的一切全都是對你自己做的。”「做」并不是指外在的身體行為,而是指內在的(你的心靈)怎么樣去看一個弟兄,怎么樣去想一個弟兄,到最后你會發現,你給出去的東西,不管是定罪還是寬恕,都會回到你自己身上來。
b
寬恕是去寬恕他的罪是不存在的,是你定給他的。
c 如果你的心靈是圓滿的(你認同它是圓滿的話),你看這個世界也會是圓滿的,不會覺得有誰很犧牲很可憐,在向你求助;但是如果你內在是受傷的、有罪咎、恐懼的話,因為鏡像的關系,會在這個世界看到有很多人也會跟你一樣,實際上真正在求助的那個人是你,而不是外面你所看到的那些人,他們只是你的心境的反射而已。
2 保持快樂的三大秘籍:
無所謂,沒必要,不至于。
3 豐盛是一種存在的狀態,
一種更高的振動以及接收的狀態。
所以我們感恩已經擁有的,
比起擔憂對我們更有幫助。
4 a你不需要對任何人有用,你的存在就是價值,你是一切萬有的一部分,離了你,一切萬有都不完整。跟隨你的內在激情,過你想過的生活,當你活出你真實的樣子,你就是在幫助自己,也是在幫助別人。
當你快樂的時候,就算你不做什么,你的能量場也能幫助別人,因為別人會被你的平安和喜樂所感染。
按照自己的本心而活,不要活在別人的眼里。相信自己“存在即是價值”,你就愈來愈能感受到真我無所不能的力量。
b凡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任何事情,只要你感覺到的,讓你困擾的,你都需要療愈它。
世界就是你的夢,外在世界是你內心的投射。
根源就是分裂的信念,心靈假想自己和源頭(自性)分離了,源頭是豐盛的,自己是缺乏的;源頭是圓滿了,自己是不圓滿的;源頭是愛,自己是缺愛的......你的所有問題都建立在“分裂之念”上,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切都是一,一切萬有不可能存在分裂,所有的人都是彼此成全的。分裂不存在。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為你的夢負責,為你的平安負責,你是“一切萬有”的一部分,分裂沒有發生,你本自具足,一切問題都只是一個分裂的夢,并不是真實的,你安全無虞,你的弟兄也是安全無虞的。
我們的實相就是永恒的愛、平安和喜悅,釋放一切的恐懼吧,沒什么好怕的。
c我們并不能清楚意識到每個當下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交托出去并信靠更大的自己(那個比我們更有力量的存在,),不斷清理和歸零自己。
很多事情,你的頭腦喜歡分析對錯,越分析越混亂,你要放下一切的評判,只管清理,清理、清理, 當你清理到一個程度,心智足夠清明的時候,你會接收到高我給你的靈感,了悟當下該怎么做,所以你只管清理,清理。
當下和過去所有的人都是為了配合你的劇本來演出的。當你真的不享受這個劇本,從內在撤換你的藍圖和劇本底稿,外在的人就會配合你的新劇本的演出。
d 小我的基本觀點就是:我和源頭(自性)是分離的,我與其他任何人是分離的,我是一個孤獨的個體,無依無靠, 又缺乏又可憐,所以,我要拼命競爭,和所有人競爭,我要向外拼命抓取,我要依靠自己去打拼和奮斗,才能讓我的生命圓滿,它的狀態就是無窮無盡的恐懼,并且永遠不能安息。
完全的愛能驅散一切的恐懼。”當你說這四句話“對不起,請原諒, 謝謝你,我愛你!”,你就啟動了宇宙的終極能量。愛所有的一切,接受你投射的所有劇情,不管是悲劇還是喜劇,不管是別人的問題,還是你自己的問題,只要是在你的世界中發生的一切,你都負有責任,你越愛它,越擁抱它,就越能釋放它。
5 生命中的任何人和事物,都是來訓練我們去選擇愛和平安的。
即使有的人對你可能很苛刻,充滿評判,他們用無價值感來打擊你,你千萬不要上當,陷入負面情緒中,他們都是教練,訓練你對愛的覺知,無論如何都要堅決地選擇愛,只有愛是真實的。義無反顧地選擇愛,你會感覺到愛無比的真實。
愛的力量會化解一切的限制。
無論如何,你都有選擇權,你要對你的人生負責。想象你喜歡的事情,做你喜歡的事情。
無論如何,都要選擇愛,所有讓你心情低落的人和事物,都是脆弱心靈投射的幻象,看諸相非相,真誠地對心說,“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就像冰塊一樣,通過擁抱它來化解它,化解它,你就會自由了。
世界是我心靈的鏡子,當我覺察周圍的人不怎么快樂了,我要知道,我要選擇愛,因為愛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我要去做讓我熱愛的快樂的開心的事情,我要對著鏡子給自己一個溫暖的微笑,我想要世界變成什么樣子,自己必須先成為那個樣子。
萬物一體,我的世界只有自己,看似的其他人也是另外一個自己,對別人的感受,就是對自己的感受,論斷別人,就是論斷自己,那些讓我難受的人和事物,是我缺愛的心靈投射的,對自己的心說,“對不起,我愛你,謝謝你”。把心交托給愛的流動,療愈了心靈,就療愈了世界。
6 【對話Shiiva】之100摘抄
a一旦你在心中選擇愛,恐懼即無藏身之處。
你的“無畏”,是對世界最大的祝福。
b念頭和感受同樣虛妄。
僅當你想要用一個來對治另一個時,就把兩個都當真了。
而人們通常害怕感受,想用頭腦(念頭)的分析來評判、抗拒、消除情緒。
所以,當你去鏈接情緒時,就既不會把情緒當真,也不會因為逃避情緒而把念頭當真了。
不是感受比念頭更接近心,而是“不當真”接近心,“當真”遠離心。
c持續地對升起的念頭保持覺察,看到、不評判、不跟隨、也不抗拒……只在必要的時候,才“進入頭腦”。頭腦產生的東西,無論多么精微和壯麗,終究是二元對立思維的產物。一旦你陷入到對錯好壞高低之中,就要保持警惕了。
7【對話Shiiva】之101摘抄
如果你真的在愛,你自然會樂在其中。
你自己是喜悅和圓滿的,自然所做的都是愛的擴散,你所散發的也都是感激。
愛,是“去愛”。而不是以為自己做了什么進而要愛,換愛。
去愛,與愛誰無關,與能否換來別人的愛無關。
去愛,既是行為,也是目的。
不再為愛設置條件,當你在“給愛”中設置條件,你就為自己“領受愛”設置了障礙。你放下求回報的預期,而只是去愛。
愛的目的就是給愛,無關交換。
因為你知道給別人的就是給自己的。
無論對方怎樣,都不重要。無論外境如何,你都下決心“不把愛收回”。這是“最劃算”的交易——因為只有不收回愛,才能給你自己帶來真正的平安與保障。
8【對話Shiiva】之102摘抄
a 每當你在心里拒絕、排斥一位兄弟(無論是因為你覺得他更閃耀、令你嫉妒,或是因為你覺得他不如你、不配與你平肩而立),你就把自己“掃地出門”了。
我不會教你“不要嫉妒”。而是幫你看清“嫉妒不是真的”。
在內涵層次,你與弟兄同樣閃耀、圣潔。
你們同樣可愛、并充滿著愛。
根本沒有什么可以一爭高下的。
事實上,你們是“一個”。
“某一束”陽光,是一種誤解。
陽光,實際上是無法分割的。
在外相層次,你們又是各自閃耀的。
每個人,都是特殊且平等的。
你會去分辨這一朵浪花比那一朵更美嗎?
b你總是渴望比別人更閃耀,就像一個孩子與自己的手足爭奪父親的愛一樣。
你嫉妒,是認為別人的優秀,就會讓父親愛他、而拋棄你。但兄弟不是你的競爭者,而是你的家人。父親的愛,也不用你和兄弟爭奪。
c你無須證明自己更值得被愛,因為你一直是被愛著的。
每當你“證明”,你就是出于恐懼。每當你“爭奪”,你就是聲明匱乏。你認為自己需要與他人競爭“立錐之地”。實際上,天空寬廣且深邃,足以容納所有鳥兒自在地翱翔。你也不需要努力把太陽光聚焦在自己身上,就放松享受溫暖吧。
9【對話Shiiva】之103摘抄
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是教學場景,提供給關系中的每個人“學習去愛”的機會,愛他人、愛自己。
關系,是來成就雙方去愛的機會——值得對彼此心存感激。
在關系中,請放掉愧疚與壓力,心甘情愿地去愛。
這就是“了緣”。(緣,不是虧欠,不是罪與罰,不是債務,而是提供給雙方的愛的機會。請把它當做一種邀請。)
用愛的眼光來看待一切的發生,而不是認為“我以前犯了錯、欠了債、這次是不得不來還債、消業的”。
只有愛,能寬恕一切、消融一切。
它是個“態度問題”。這個態度——心甘情愿——沒有交換、沒有目的、沒有內疚、沒有罪咎懼,沒有期待。
10 【對話Shiiva】之104摘抄
a你只顧著“人相”和故事,根本沒看到自己與弟兄的神圣本質。
一大堆“自以為是”的評判,把你進一步搞暈了。你沒有質疑頭腦中念頭的真實性,而放縱它,繼而按照它行事。
煩惱,是因為“不理解”。
而理解,是不帶入角色,同時明白所有人的立場。
你看到兩人,明白他們都有各自的道理,沒有誰對誰錯。
但同時,你也知道這不過是一出屏幕上播放的戲劇,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
你承認自己“不知道”。這樣才能放下評判與攻擊。
你只能知道自己此刻有了煩惱——那是你要為自己處理的問題,與他人無關。
b請記得這樣一件事——每當你評判事件中的任何一方,你就是在“為自己創造體驗他的劇本”。
你定誰的罪,你就成了那個罪人。
當然,這種體驗(“為自己創造體驗他的劇本”),也不是必然發生的,只要你當下就能寬恕、就能理解。
11【對話Shiiva】之105摘抄
a無論是混跡人群,還是離群索居,你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島。
說到“人”的層面,任何一個人,都是一切萬有的產物。人,是萬有能量的某種投影或聚合。
而每一個人,也都以特定的方式在與這個世界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
人只是萬有力量流經的某個管道而已。
當人們強調獨立自我的時候,卻少有發現,自我,是來源于萬有。
從萬有,到萬有,人只是管道。
這也證實了,人們從未與祂分離過。
b不管流過的是甘甜的美酒,或是糞水,都不會改變管道的特質。
管道仍然是管道。
不管什么念頭流經你,那不是你。
不管什么情緒流經你,那不是你。
不管“你”做什么、說什么,那不是“你”。
你一直都只是管道。
c但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流過什么,會根據你的認知,給你帶來特定的“感受”。
說到究竟,流過你的,是愛?還是恐懼?
你想要什么,你必得到。就在流經的那一刻。
11【對話Shiiva】之106摘抄
a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經歷所謂“高峰”與“低谷”。
就算是在一天之中,也可能經歷忽高忽低,只不過“振幅”小一些罷了。
所謂的“高峰”與“低谷”,是完全平等的。
根本沒有好壞之別。沒有高低好壞對錯,只是不同視角的呈現。
那是你附加于其上的意義。
b 人們害怕人生低谷,是因為從上往下看,它就像一個漩渦,很容易把人卷進去,然后進入某種“下降螺旋”。
但其實所謂的“低谷”從來不會對你做任何事。
是你對他的評判、抗拒,急切想要擺脫它而對它發動的戰爭,才讓自己泥足深陷。
當你從上面盯著那個漩渦,自然會感到恐懼。好像一切都被吸入那個小小的黑洞中。而你一旦掉進去,就會被碾壓,最終不知被帶向何方。但如果你能從漩渦的下面往上看,景象會完全不一樣。所謂的漩渦,卻是以“反螺旋”的方式,自一點向外、向上綻放著。當我們敢于潛入深淵之下時,就可以觀賞到不可思議的壯麗景象!
停留在低谷,親近它。
不是企圖逃離,而是放松、躺下,與它接觸。
撫摸它,也讓它撫摸你。你對它越溫柔,它對你就越溫柔。
你要做的,不是逃離低谷,奔向山峰。
而是與上上下下的道路合為一體。
你就是道路,也是行者。
你不是要到哪里去,而是要體驗完整。
可以是任何,又什么都不是。
c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生就像是天平。
所謂的人生低谷,是因為有一堆包袱把你墜下來。
當你的身上背著太多的包袱——責任、目標感、欲望,太多“我必須如此”和“我絕不能如此”的狹隘、堅固的認知,天平就自然墜下來了。
好消息是,墜下來的過程,也就是丟包袱的過程。
而你一旦卸下這些重擔——無論是主動或被動,天平自然就抬上去了。
"天平抬上去”,是一種“被托舉”的感覺。
而你通常只有在甩下包袱時,才能感受到。
你一直是被愛托舉著的。
你也不必等到人生低谷,才選擇丟下包袱。
12【對話Shiiva】之107摘抄
真正的美,與外在的人事物無關。而是看待它的眼光,源自心內的一個決定。
當你愿意摘下定罪的眼鏡,無論看到什么,盡是光明與喜悅。
13【對話Shiiva】之108摘抄
世間所有的問題,都指向同一問題。
唯一的問題是“分裂發生了嗎”?
那么,唯一正確的答案是“分裂沒有發生”。
排斥與攻擊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那相當于把完整的一體生生割裂出一部分。而此后的“矯正”,則愈發把分裂當真。
“修正”是溫柔的。它只會幫助那“異常的一部分”恢復清明的神志——提醒它“原本就與正常是一體的。”
對小我的深惡痛絕并不能讓你解脫。
不排斥,不攻擊,只是引導。
既然一開始就是種誤解,那么解決之道也不過是“看清”而已。
14 別人從來沒有錯,他只是在做他認為對的事,他只是在表達他想表達的,他有什么錯?
如果他正在做什么,你認為他不該那樣,吃虧的是你,因為你是那位因反對什么而承受壓力的人。
你所體會到的一切均來自你,不管你認為那是誰給你帶來的,那出自你又還回你。
不管什么樣的關系,它是簡單的,如果它變得復雜,那是你搞復雜了,是你的心在復雜。
不管什么樣的關系,本質是你與自己的念頭關系——本質是你與你的關系。
一切問題自去,一切答案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