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自我呈現”的課程模塊。這節課我們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提升表達能力?
你可別以為公開表達是少數人的需求,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需要公開分享的場合。好朋友的婚禮,你得說兩句。年夜飯給長輩敬酒,你也得說兩句吧?你負責的項目要公開給領導匯報,你更得做一次正式的公開表達……
但問題是,你的表達,聽不聽,對方是有選擇權的。一旦覺得無趣,他們就會用腳投票。更重要的是,因為音視頻技術的發展,現在,你的聽眾可能不是坐在你面前,而是在視頻的另一頭,在耳機里聽你的表達。你甚至都觀察不到,他是不是在聽你說話。
那怎么管理好對方的注意力,讓你的表達對他有影響呢?
我們請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是羅胖羅振宇。大家都熟,我就不再介紹他了。我只插播一句,羅胖每年的跨年演講,都在用這套方法構思他的演講內容。具體怎么做呢?待會我們聽他詳細講。
這節課是由羅振宇研發的,下面也是他本人來講,我們開始。
你好,我是羅胖羅振宇。
今天我們講如何提升口頭表達能力。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口語,不像書面語言那么嚴謹和正式。在正式發言中,我們往往要先寫好稿子,然后照著稿子念。所以,在感覺中,口語是書面語衍生出來的次一級形式。
但是,稍一深想,你會發現,在人類語言的真實發展過程中,這個先后次序恰恰是倒過來的。
口頭表達,應用的是自然語言,距今至少有10萬年的歷史。而寫作表達,應用的是書面語言,最多也不過幾千年的歷史。就拿中國來說,中國人普遍掌握閱讀能力,能夠用文字來進行思想的傳播,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這個先后次序大家都知道。那這說明了什么呢?
說明我們人類的大腦,天然最適應的,其實是口語。書面語言,會寫會讀,是我們需要經過后天訓練才能擁有的能力。而應用口語,是我們人類基因里面就有的能力,它在學習和接受的便利性上,都遠遠超過書面語言。
在過去幾千年里,擁有書面語言能力的人地位更崇高。人類的整個文化網絡,都是靠書面語言編織起來的。
但是,現在有了互聯網和音頻視頻技術,口語現在也可以進行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傳播了。也就是說,口語也可以編織文化網絡了。那請問,結果會是什么?
第一個結果,過去大量所謂有“閱讀障礙癥”的人,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學渣”,他們的創造力可以被釋放出來了。
第二個結果,口語表達因為加載了更多的信息量,比如人的形象、口音、情緒、節奏、語氣等等,加上它本來就更適應人的大腦,所以,口語傳播的效率遠遠高于書面語言。你想想,你在工作中,如果遇到重要、復雜的事,你是不是都不愿意發郵件,而是會要求跟對方通個電話,甚至當面說。
第三個結果,各個行業里,都會出現“口語表達”的頭部效應,行業紅利會越來越向行業里最會做公共表達的人身上集中。過去,只有書面語有傳播網絡,所以,春秋涌現出了老子孔子,盛唐涌現出了李白杜甫,頭部效應很明顯。而未來,口語表達也會出現頭部效應。
基于以上三點,我們先來做一個判斷:未來,口語表達的重要性會超過書面表達。
下一個問題,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的區別究竟是什么?僅僅是口語用語音,書面用文字嗎?不簡單是。更重要的區別,在于對象感。
用段永朝老師的一個說法,書面語,是一種“離線”方式。而口語,是一種“在線”方式。
書面語的表達,是離線,也就是說不依靠表達對象而存在,不需要同步進行。所以,書面語看似嚴謹正式,而實際上,對它的要求沒有那么苛刻。很多用書面語寫成的著作都寫得拖沓、晦澀,但并不影響它能成為經典。
而口語表達是“在線”的,它跟對象、聽眾同步存在。老相聲演員,當年在天橋擺攤賣藝,有一句話,叫“平地摳餅,對面拿賊”,說的就是口語表達之難。 一段話說得沒意思,圍觀的人就散了。
所以,出色的口語表達,實際上是更加困難的。
那怎么訓練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呢?
很多人認為,所謂的口才,應該包括幽默、反應快、嗓音動聽、普通話標準等等這些條件。但是,從我這幾年做口語表達的實踐來看,未必如此。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的嗓音條件一般,還有一點南方方言的口音,反應速度也一般,更談不上有什么幽默感。我的跨年演講,應該是國內時間比較長的公眾口語表達了,長達四個小時。全程我幾乎不講段子,但是從現場觀眾的反應和事后的影響力來看,還算是比較成功的口語表達。
所以,今天只講我對自己進行口語表達能力訓練的時候,最關注的兩個問題:體驗管理和勢能營造。
體驗管理
先來說體驗管理。
對于書面表達來說,核心是邏輯結構,而不是閱讀體驗。
寫文章的人,像在造一座山,關鍵是這個山本身的位置要對,景色要好,結構要牢,至于登山的旅行者,也就是讀者,他們能領會到多少,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所以,在印刷文化時代,暢銷書不見得是閱讀體驗很棒的書。管理體驗,是讀者自己的責任。
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有一句話說:
寫作的難題,就是要把網狀的思想,通過樹狀的句法,用線性的文字展開。
對,表達的任務,都是要把一個網狀的思想,變成一個線性的表達流。書面表達,其實是兩個流。一個是寫作者負責營造的邏輯流,這是他自己造山。一個是閱讀者負責營造的體驗流,他負責旅游登山。這可以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流。
但是口語表達就不同了,這兩個流必須合一。
還是借用剛才講的那個比方: 如果寫作是造一座山,那么口語表達就是當登山的導游。作為這個導游,你的任務就不只是領著他攀登這座山,你要時刻關注他的體驗。
哪些體驗呢?兩類。一類是他和這座山的關系,還有一類,是他和他自己感受的關系。
他和山的關系,比如,什么地方可以走馬觀花,什么地方要留足拍照的時間。
還有他和感受的關系,這個就更復雜了。你作為一個導游,當然要關注這個游客他的體力怎么樣了?什么時候安排他吃飯?什么地方要安排他上廁所?這都是導游必須要考慮的地方。
口語表達面對的任務,和這個導游非常像。你必須有兩只手,第一只手管理信息交付的效果,他有沒有聽懂?還有一只手是管理用戶此時此刻他的內心感受,他有沒有什么疑惑?這兩只手稍有松懈,聽眾就走神了。
針對這兩個不同的任務,管理的辦法也是兩個。
第一個辦法,我稱之為叫“指路法”。就是不停地在過程中給用戶指出他要注意的信息,就像導游不斷地指示用戶小心腳下的那道坎。
如果你聽過我做的《羅輯思維》節目,我通常有兩句口頭禪。一句是“你看”,一句是“請注意”。這都不是隨意出口的,它分別對應了讓用戶注意信息的兩個級別:我說“你看”的時候,是比較輕的提示;我說“請注意”的時候,是比較重的提醒。
就這樣,帶著我的聽眾,指著他們腳下的路,不斷管理他們接受信息的重點。
這個狀態像什么?像在教室里老師在敲黑板,劃重點。也就是說,給用戶的信息,是分成兩個層次的。一層是交付的知識本身。還有一層,就像視頻網站的彈幕一樣,是疊加在知識之上的,是不斷和用戶交流,給他們指出重點。
這是管理信息交付,是站在信息這一端的。那站在聽眾那一端呢?還有一個任務,就是管理聽眾的感受。這就要用到第二個辦法,我稱之為“代入法”。
什么意思?就是不斷將心比心,體會聽眾此刻的感受。他是不是有什么地方理解有困難?他是不是心中生出了疑問?一旦你判斷出這些東西, 就要替聽眾說出來,然后解答這個問題。
你注意到沒有?我剛才就用了這個方法。我說,“代入法”,然后緊接著就跟了一句“什么意思”?因為代入法是一個專有名詞,這就是聽眾感受中的一個小小的坎兒,這個時候說一句“什么意思”?就是替聽眾發一個問,然后解釋。
下面這段話,既是課程的內容本身,也是我給你演示的用法。
說到這兒,你可能心里會想,這不就是在口語中加入一些碎詞嗎?這很重要嗎?
很重要。
口語表達,不是表達者一個人孤獨地展示口才。真正高水平的表達,是用你的同理心和聽眾共振的結果。剛才我們說的“你看”、“請注意”、“什么意思呢” 這些碎詞,就是聽眾理解你要傳遞信息的路標,是你和聽眾互動的重要界面。
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第一個要點:聽眾的體驗管理。
勢能營造
下面說第二個要點:信息的勢能營造。
前面我講到一個詞,口語表達,是一個體驗流。優秀的表達者,可以讓聽眾就像在一條河里面漂流一樣,順流而下。
那怎么把語言組織成一條河流呢?
你想,河流是怎么形成的?上下游之間,也就是任何一段的起點和終點之間,高低不同,就有了落差。有了落差,就有了勢能,河流才能流動起來。
對,口語也是這樣。 組織任何一層意思,都必須意識到,是在把聽眾從某個起點推到某個認知的終點。你必須有這個過程。
我自己總結,這種從起點到終點的方式,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是從事實到概念。
比如下面這段話:
有人把區塊鏈說得神乎其神,如果你聽不懂,沒關系,你就記住一個詞好了,區塊鏈的本質,就是一個“不可更改的數據庫”。
你看,這段話的起點是,關于區塊鏈,有很多說法,這是事實,但是我們把它抽象成一個概念,叫“不可更改的數據庫”。這才是這段話的終點。這里面就有了信息的落差和勢能了。你甚至還能從中聽出講話者的一種心態表達,就是:這個東西很簡單,你別聽他們說得那么復雜。
第二種從起點到終點的方式,跟第一種正好相反,是從概念到事實。
還是拿區塊鏈來舉例子:
有人說,區塊鏈能夠打造一個自動信用社會。哎,這個詞聽起來新鮮啊,什么叫“自動信用社會”呢?信用怎么能自動呢?你聽我給你解釋。
你看,這段話的起點是一個概念, 叫“自動信用社會”。終點是詳細的“解釋”,回到現象和事實。
你體會一下,這背后也有一種心態意圖,這個心態是:這個東西很牛,你可別把它看簡單了。這跟剛才講的第一種正好相反,情緒上也相反。
還有第三種,叫從已知到未知。
比如下面這段話:
大家都知道,特朗普引起了對中國的貿易摩擦。你以為他只是為了經濟利益嗎?沒有這么簡單,這背后其實還有很深的政治意圖。
你看,這段話的起點,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事實,然后告訴聽眾,這不是全部真相,我請你再關注一個你原先不知道的東西。
這種營造勢能的方法,背后也有一種心態。那就是炫耀: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來,我告訴你吧。
那第四種營造勢能的方法,叫從錯誤到正確。
比如下面這段話:
你以為得到高研院是一所商學院?錯了。創辦得到高研院的初衷,是想把各個領域的精英聚到一起,打造一個發掘、整理、分享最新知識的傳統。
你看,這段話的起點,是一個錯誤的認知,你以為得到高研院是商學院,這是俗知俗見。而終點,是給一個全新的認知和洞察。
剛才我們講了四種營造語言勢能的方法,你可能會覺得很難記。其實不難。
第一種方法,從事實到概念,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往上推的動作。
第二種方法,從概念到事實,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往下沉的動作。
第三種方法,從已知到未知,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往旁邊擴的動作。
第四種方法,從錯誤到正確,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翻轉的動作。
上推、下沉、擴張、翻轉,背后分別是四種心態意圖:這事很簡單,這事非常牛,這事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事你想錯了。
你發現沒有?我們平常在閑聊的時候,一個有表達能力的人,通常就是調用這四種語態、四種心態意圖,來喚醒我們對他所說的話的興趣。
說到這里,我再強調一下,口語表達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嚴格的自我訓練來提高的。
如果你做任何口頭語表達,都選擇我剛才講的四個方法中的任何一個,來設計每一段信息的勢能。一句話都不隨意,一層意思都不茍且,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會突飛猛進。
總結
最后,我們換一個方法來做個總結。
中國外科學的鼻祖裘法祖老先生講過這么一句話,他說,“我們醫生就是把病人背過河。病人在我們的肩膀上,腳下是激流,他經常還不相信我,還要在我背上掙扎。我一邊要說服他安靜、相信我,一邊還要看著腳下的河流,背他過河。”
對于一個想訓練自己口語表達的人來說,這是一句值得貼在桌前的話。為什么?因為這段話,同樣適用于口語表達。
你的聽眾,不是坐在下面乖乖聽講的小學生,他們是活生生的成年人。對他們講話,就是為他們服務,就是在背他們過河。
所以,任何一句話出口,你心里都同時要有四個意識:
第一,你要關注腳下的河,也就是你要講出來的信息本身。哪里該強調,哪里該略過,你要做精準的判斷,深一腳淺一腳地蹚著河過去。
第二,你要關注背上的人的感受。他們是人,他們在你的肩膀上,他們會有疑惑,所以你要隨時感知他們的心態。主動把它說出來,并且主動回答。
第三,每一步都是從此岸向彼岸靠近,每一步都必須有所推進。你要讓聽眾隨時有收獲,隨時擴展自己的認知邊界。
第四,我們平時走路,是不是每一步前進都是靠往后蹬腿來實現的。只有否定了現在立足的地方,你才能夠帶著聽眾來到一個全新的地方。
好,以上就是我這幾年做口語表達工作,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我自己親測有效。
如果你想訓練自己的口語能力,不妨在百度百科里任選一個詞條,那肯定是書面語寫的,然后,你可以試著做一個口語化的改造。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練習。
好,關于口語表達,你還有什么好經驗?也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