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3 ? 周三 ? ?高暢
孔子開創私學的目的,是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服務的。他的政治主張如前所說,就是"仁政"。"德治";實現這個政治主張的力量,則是"國君"。"賢臣"和"良民"。
他認為一國的國君是既定的。神圣不可侮的,即使君王無道,推翻他取而代之,也是不忠。無禮的表現,他認為良民人數雖多,但只是施政的對象。只有"賢臣"是孔子認為可以經過自己主觀努力加以改善或培養的決定環節。有了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庶之,富之,教之)的賢臣,就可以使國家達到"太平盛世",實現"小康"社會了。誰可以擔當"賢臣"呢?一般而言是士(知識分子),特殊而言是君子(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土是君子的初級階段,君子是士發展提高的優秀者。有了合格的君子和士,就可以從中選出勝任的賢臣。賢宰和賢吏,上忠于國君,下惠于良民,仁政和德治就可以實現,封建宗法等級制的國家就可以太平富強。長治久安了。
孔子辦學的目的,就是培養這樣的士和君子,就是希望通過這些士。君子的從政(仕)而影響和掌握國家的命運,實現仁政。德治,達到小康境界。在孔子的學生中,除了許多平民和"鄙人"、"鄙大"、"賤人"外,確也有少數貴族和富人,如孟懿子。南宮敬叔足魯國責族,冉有、子貢是魯、衛富人。從各類不同學生的情況看,孔子的"何教無類"的主張,確是說到做到的。問題是從平民中吸收學生固然是革命的進步措施,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歸根到底是把他們培養成能夠進入貴族統治階級的合格人才,即維護和鞏同等級森嚴的封建宗法制社會秩序的士和君子。
孔子的想法是通過輸送這些品德高尚的治世能人,造成尊卑貴賤各階級的人都能平安過日子的開明的貴族統治局面。但這當然只能是必然破滅、到處碰壁的幻想。
所以,如《導論》中所說過的那樣,在孔子向下看的時候,能看到平民,想到"泛愛眾,而親仁",想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是有進步的革命精神的,是偉大的思想家。但在他的眼睛向上看的時候。就只看到貴族的統治力量,他把希望寄托在"圣君明王"身上。想的是"忠君尊王",維護貴族等級制的尊嚴,和黑格爾那樣思想進步而政治上擁護德國皇權以至于變成了平庸保守的人物一樣,在強大的歷史傳統習慣勢力面前,他只能是歷史條件下的人物,而我們也只能在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的意義上去估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