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突然收到一條微信,讓我幫忙給她朋友圈點個贊。
看著這個陌生的頭像,除了這一條求贊的信息,再無其他聊天記錄,
回憶了半晌,我仍想不起她是誰,便默默刪除了。
再隨手翻一翻通訊錄,發現加上微信后,卻從未聊過,或只是求贊的人,真不在少數。
每一次行業會議,或是交流培訓,微信通訊錄里總能收獲一大堆新的人名。
初次見面,加個好友,似乎已經成了現代人的社交習慣。
世人總覺得“人脈即財脈”,又或者“多個朋友多條路”。
可問題是,認識那么多人,真的有用嗎?
認識很多名人,有用嗎?
很久以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個故事。
有一個女孩,早年做過權威媒體的記者,采訪過一眾大咖;
后來轉行做公關,每天打交道的,不是明星就是那些經常出現在新聞標題里的人物。
有一天,有人問她,“你朋友圈里,最大的腕是誰?。俊?/p>
女孩想了想說:“馬云?”
眾人一陣驚呼:“WHAT,你居然有他的微信?”
女孩笑了,“馬云在我朋友圈里也沒用啊,那是好久之前因為一次采訪互加的微信,這么多年,一句話都沒說過。”
旁人不甘心地追問:“就不能打個招呼嗎?”
女孩反問他:“如果馬云在你的朋友圈里,你能和他說什么呢?”
一時間,眾人靜默無語。
女孩在微博上寫道:
朋友圈里的人再牛逼,跟你都沒啥關系,因為你們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人。
“我的朋友圈里有很多明星和大佬,可是除了正式的工作聯系,沒有任何私交。
除非你自己混到差不多的水平,能給對方提供對等的資源,你的精神境界能跟人家聊到一塊,你們才有平等對話的可能。
不然,人家怎么會浪費時間跟你打交道。”
可不是嘛。
加個微信,拍張合影,對方就能變成你的人脈嗎?
你若是一個小透明,沒啥資深的背景,也沒有什么有用的資源,就算加到了大咖的微信,除了在朋友圈里給人家點個贊,還能做什么呢?
從你認識了對方,到能讓對方也認識你,并與你正式建立合作關系,這中間,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成年人的社交,都是勢均力敵。
麻省理工經濟學教授艾瑞里,有一句精妙的論述:
人和人的感情,是一場精確的匹配游戲,最重要的是門當戶對。
階層不同,做得了朋友嗎?
真的不能。
就像《三十而已》里的顧佳,即便花光積蓄買下愛馬仕包包,獲得擠入上層社會的入場券。到頭來,也只是貴婦們的一顆棋子。
知乎上有一個帖子。
一位網友參加同學聚會,想著要與多年不見的同窗共憶往昔青春歲月,在去酒店的路上很是心潮澎湃。
可是,到酒店后,卻發現所有同學很自然地分成了兩個圈子。
一邊是朝九晚五的普通白領,而另一邊,要么是企業高管,要么是創業老板。
兩個圈子之間,涇渭分明:前者閑話家常,后者暢談經濟。
白領同學想融入高管老板圈,可是他們身邊早已圍滿了人,即便勉強擠在邊緣,也說不上話。
這大概是當代人際交往最真實的寫照:
圈子是有階層的,人是以群分的。
還有另一則新聞。
馬云與周星馳,一個互聯網大鱷,一個喜劇之王,兩個從無交集的人,卻能一見如故談笑風生。
在一場“巔峰對話”的活動中,馬云大力宣傳周星馳的電影,而一向很不好打交道的周星馳,則主動表白馬云,稱有“見到偶像的感覺”,更笑言想找馬云拍電影很久了。
第一次相見,就如此惺惺相惜,這份欣賞與交情無關,只是因為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這個世界很功利,也很公平。
成年人的交際,更多的是權衡利弊和勢均力敵。
人們只會結交實力相當、價值對等的人。
小角色和大咖,很難有機會同路前行。
同等段位的人,才有資格坐在一起。
你能夠幫到的人,才會成為你的人脈。
“人脈”,大概是現今社會最具迷惑性的一個詞。
人們總以加過某某總的微信,有某個500強CEO的電話為榮。
甚至還有專門的課程,教普通職場人如何搜索大咖的聯絡方式。
似乎只要鏈接到了某位牛人大V,就能在他們的賞識下,一路開掛,解決自己所有的人生困境。
可是,那些“誰誰誰得到了某個名人的幫助,從而改變了一生命運”的傳奇故事里,最核心的部分,不是他路遇貴人,而是他努力了多久,才讓貴人看到了他的價值。
國內著名商業咨詢顧問劉潤,曾講述過自己是如何開始創業的。
當劉潤還在微軟工作時,利用休息時間,創辦了一個公益網站。
因為這個網站運營得極為出色,引起了央視記者梁錚錚的注意。
在她的推薦下,劉潤與央視合作,啟動了更大的慈善計劃,白巖松、敬一丹等著名主持人紛紛為之宣傳。
有了央視的資源,這個計劃接連獲得潘石屹等眾多名人的捐款,活動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首屆中華小姐環球大賽的冠軍江欣榮,也特地向劉潤請教如何做公益,并且介紹他認識了身家數千億的香港超級富豪李兆基的長子李家杰。
后來,李家杰牽頭成立了百仁基金慈善機構,創始人共有43人,除了劉潤之外,另外42個全都是香港的富二代。
再后來,劉潤從微軟辭職。
李家杰找到他說:“來我這里工作吧”,但劉潤有了創業的想法。
于是,李家杰聘請他為私人顧問。
由此,劉潤在正式創業之前,就有了第一位客戶……
站在今天回首過往,劉潤坦言:
“從梁錚錚,到李家杰,他們是我的人脈嗎?
是的。
但這并不是因為他們對我有價值,而是因為我對他們有價值。
你能夠幫助到的人,才會成為你真正的人脈。
自己沒本事,無法幫到別人,就算你認識再多的人,也沒用?!?/p>
很多人,想方設法討好別人,天天約著一塊吃飯,逢年過節必送禮,如此努力鉆營,無非是為了有一天對方能夠幫到自己。
可是如果,你對別人沒有價值,他為什么要幫你呢?
就像作家李尚龍說的:
“如果你自己不強大,社交其實沒什么用,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得到合理的幫助。”
能力是1,人脈是1后面的0。
沒有前面的1,再多的0都沒有意義。
當你變得強大,人脈不請自來。
網上有一個段子。
當孫悟空還是猴子時,只能和一群猴子玩。
當他學了一本本領后,就可以與牛魔王稱兄道弟,朝龍王呼來喝去搶寶貝!
大鬧天宮之前,巨靈神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大鬧天宮之后,托塔李天王也對他畢恭畢敬!
去雷音寺之前,他對菩薩只能頂禮膜拜,成了斗戰勝佛之后,他和菩薩結成了哥們!
你是誰,才決定了你能認識誰。
你成為誰,才有機會去選擇誰。
孫悟空的這一番經歷告訴我們:只有自己成長了,才會被人看見。
決定一個人高度的,始終是他自己的實力!
古人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
這話有些寒涼,卻說出了一個真理:
你的價值越大,人際磁場越強,越容易建立強有力的人脈關系。
人與人的交往,本質就是互惠共贏,與其各種結交攀附,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把自己做大做強。
說到底,所謂人脈,其實是自身的投影。
你若優秀,人脈是錦上添花。
你若平庸,人脈就是個笑話。
少花些心思在無用的社交上,認真埋頭做事,踏踏實實干活。
更不必去巴結某個人,在暫時沒有朋友的時間里多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要知道,豐富自己遠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
等到你有了拿得出手的成績,加了薪,升了職,向別人介紹自己時有了底氣,自然會吸引到你想認識的那些人。
最后,送上馬云的一句話,算是人脈關系極佳的注腳:
找到你自己,做到最好的自己,世界就會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