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吃貨,何為吃貨,個人比較追崇這種定義:對美食有一種獨特的向往、追求,有品位的美食愛好者。
為了吃到真正的土雞,我曾經獨自騎車幾十公里,去農戶家挨家挨戶地找,半路上還不忘到農田里摘些最新鮮的蠶豆。如此這般覓得的雞,一進門就受到眾人贊美,唯獨外公除外。殺完一看雞油,果真不那么理想。從此,開始對外公產生了些許的敬佩或者說是種共鳴,曾經的富家公子,雖已落魄,到底還是個不折不扣的食客。
對于枇杷,我是天生的熱愛。打小,我就可以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那吃上個兩三斤。那時,每每看到一老農車兜里的好枇杷,就忍不住地掏出口袋里為數不多的零花錢。不到15歲,我就知道哪種個頭、那種顏色的枇杷是最好吃的。
論枇杷,大體感覺個頭小者為上,那是一種濃縮的美味。當然,四川的五星枇杷除外。發現五星枇杷的美味,是大學期間。四年的大學,對成都最大的留戀當屬美食,美食中五星枇杷排列前三。每年5月,手頭再拮據,總要買上十來斤吃吃。臨近最后幾次,總會念念不忘地問上攤主:還有多久下市?
記得有次回家,為讓家人嘗到真正五星枇杷的美味,并不受新鮮度干擾,特意買了只砂鍋,裝了幾斤枇杷上火車。開始,全家人都質疑我的行為,但嘗完第一顆枇杷后,就徹底理解了。
到上海工作后,吃到的枇杷都是個頭接近小雞蛋,味道如同嚼蠟的福建枇杷。不太明白,被譽為全國三大著名枇杷產區的福建,竟會產出此等枇杷,終究還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于是開始深深地懷念家鄉、四川乃至云南的枇杷??上?,遠水終究是救不了近渴的。直到有一天,從度娘發現了蘇州枇杷。
蘇州枇杷生長之地,為蘇州的東山、西山,過去雅稱“洞庭山”。明代《學圃雜疏》中有洞庭山所產枇杷為天下之最的評述。希望這次覓得的枇杷,不要讓福建枇杷般讓我失望。
5月底一周末,決定前往蘇州覓果。行前做攻略,猶豫到底該前往東山還是西山,因為兩者皆有枇杷。身為食客的外公,開始指點迷津:“蘇州枇杷,當然是西山青種最好。以前,都是直供上海富人的?!表暱涕g,對外公的敬仰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并暗下決心,若覓得良果,定贈予一半。
原本想約一兩好友共同前往,卻發現好友都沒空。于是聯系上朋友圈一熟人,所謂熟人就是相熟,但不到朋友那種。此熟人估計甚少被約,剛開始激情澎湃,然冷靜下來便開始詐我餐費。那一刻,突然想起這一場景:烈日下想買杯冰水,卻發現都已賣光,只剩下酸奶,不僅不解渴,還死貴。于是,斷然拒絕此矯情人士,獨自前往。
火車轉公交,輾轉3小時后,終于到達西山,已近中午。時值枇杷成熟季,且枇杷當令時間不足一月,竟人跡罕至,感嘆天下吃貨太少,知音難覓。
本是奔著枇杷去,卻發現沿途風光竟如此美不勝收。西山腳下就是太湖,別有創意的農戶,在太湖邊建了一坐坐涼棚,茅草頂,很是應景。于是,在一涼棚里坐下,獨自賞起美景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