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6,今天我休息,原本想睡個懶覺,但早早就醒了,為了放慢一下自己的節奏,我特意在床上多賴了一會。翻來覆去還是忍不住拿起手機,翻開微信群里頻頻在閃爍的信息。“……58床血壓如何、57床飽和度好轉沒、41床癥狀加重沒……CT結果如何、查血情況怎樣、治療方案怎么調整……”。
八點半,天依然陰沉沉的,我起來洗漱,看了一下窗外雨已經停了。來武漢已經兩周,但感覺經歷了春夏秋冬各個季節的溫度。我喜歡陽光的味道,溫暖、光亮,還有無限的生機,看到一縷陽光從窗前透過,我心情都會好起來。9點多點去樓下餐廳拿早飯,剛轉身走出門,手機響了,一看是醫療隊隊長周主任電話,趕緊接起。聽到他在餐廳說話,趕忙放下手中的早飯疾步走了過去。
“醫院的重癥醫學科有個危重新冠狀肺炎病人,可能要裝ECMO,需要我們來協助,今天你什么班?”,周主任問。
“好的,我今天休息”。
“那太好了,大概一點半左右,你隨時待命”周主任說完急忙又去布置工作。
我拿著早飯邊走自言自語,“厲害啊,ECMO都能弄到”。在整個湖北戰場上像ECMO這種頂級高級生命支持設備是極度緊缺的,滿打滿算全國也僅有400臺。在抗疫前線物資緊缺的情況下,ECMO使用需要精打細算。拿武漢規模最大的新冠狀肺炎定點醫院中南醫院來說,開放5400張床位,也僅有兩臺ECMO。
ECMO(體外膜肺)被稱為是一種用于協助危重癥心肺衰竭患者進行體外呼吸循環的終極武器。工作原理是將血液從體內引到體外,經人工肺氧合和排除二氧化碳后,再用泵將血灌入體內。目的是使心臟和肺臟得到充分的休息,為肺功能和心功能的恢復贏得時間,可有效提高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但是ECMO對人體也是有創傷的,風險高,極易產生并發癥。之前就有消息說在金銀潭醫院,5例危重新冠肺炎病人用ECMO搶救,效果都不太好,最后都沒有回來。
回到房間,我邊吃早餐心里邊嘀咕“什么樣的病人啊?多少歲了?除了肺不行了,心臟功能好不好啊?多高多胖啊,管道怎么選?什么牌子的ECMO哦?……”我往嘴里塞了一口咸菜,果斷打斷了自己的思緒,“只是喊去協助,又沒有讓我們做,擔心這么多干什么……”。中午我想早點吃午飯,好待命去醫院,來到餐廳突然見到麻醉科的曾彥超老師,倍感親切,他是我們心臟大血管手術的體外循環師,也是ECMO核心技術人員,他在武漢的方艙醫院執行任務。我們拿了很多好吃的招待他,在被準許的情況下,保持有效距離的前提下,我陪曾老師吃了個簡單的午飯。一會麻醉科吳彬老師也過來了,麻醉、體循、胸外、重癥、護理都到齊了,我才意識到事情沒那么簡單,這是一個完整的ECMO團隊。原來不是“協助”,是“幫助”,一字之差,全班人馬。
很快肖院長專門召開ECMO工作布置動員會,傳達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許書記的關心和要求,以及武漢一院院領導的關切。武漢一院尚未開展過,強調任務艱巨,非常時期,環境艱苦,要努力克服,爭取順利完成第一例ECMO救治新冠肺炎任務。周主任介紹病情,患者一名71歲女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由于患者年齡大,肺部病變重,病情迅速惡化,出現呼吸衰竭,在先后采取氣管插管、俯臥位通氣等搶救,但患者肺氧合狀況依然沒有改善。經醫院組織的多學科專家會診,評估后一致認為,ECMO才能為患者搶得一線生機。
經評估、判斷、分析患者病情,ECMO小組成員一致決定使用VV-ECMO模式。周主任明確了具體分工,我負責血管通路,曾老師負責機器,吳老師負責監護搶救。同時反復提醒大家,ECMO機器和耗材都是之前未使用過的其他品牌產品,安裝實施起來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隔離病房環境、防護裝備等等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
進艙之前我還專門給我們科的陳丹副教授打電話請教了一些具體的操縱細節,因為我們醫院的好多ECMO都是他參與實施的。
肖院長把我們送到通道門口,像一位家長一樣反復叮囑要注意防護要注意安全。走進更衣室,我們的院感防控員,周泓羽老師幫我們整理、檢查防護服,進去前周主任要求給我們來了一張“逆行勝利”的合影。
來到3樓的重癥醫學科病房,人頭攢動,各種忙碌著準備著,曾彥超灌注師趕緊去查看ECMO機器和各種管路。我盯著心電監護儀看了一眼,血氧飽和度只有82%,問了旁邊護士一聲“有用血管活性藥物嗎?”,這時吳彬醫生推著彩超走了過來,也看了一眼監護儀上不停跳動的指標。“心臟功能還行”我說到。我掀開被子,露出患者一條粗壯的大腿。“這么胖,肯定不好穿(刺血管)”。我說著看了一眼吳彬醫生,他立馬拿著彩超探頭準備找血管。“彩超我們也看過了,肯定不好穿,血管發育有變異,兩根血管完全重疊在一起……”來自對方醫院的彩超師說道。這一來就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
大大小小幾十道程序、幾十種器材都得提前準備好。我們已經顧不上多想,又趕緊去看穿刺套包、穿刺器、導絲、導管……,全是臨時拼湊的,我問病人身高體重,但知道也沒用,沒得選就兩根導管,一根導絲,而且還不是做ECMO的導絲,只能湊合著用。曾彥超灌注師在機器面前反復調試,各種連接頭不對,細心打量著說“比我們自己醫院的安裝起來要復雜的多,我也在看怎么安裝排氣運轉”,雖然原理都一樣,但任何一個小的細節出錯誤就會導致病人死亡。真是“萬事開頭難”,但也只有敢于開始,才有結局。
我跟吳彬醫生在病人身上反復比劃著,討論著最佳穿刺路徑和手術臺上的配合細節。我們穿好手術衣,這已經是第四層了,戴好面屏,眼鏡和護目鏡上已經全是霧氣,能見度極低,沒有專業的穿刺器,沒有手術燈,全憑感覺和經驗。消毒、鋪巾,吳彬醫生定好位置,我們一起在超聲引導下穿刺血管,一針見血,暗紅色的血溢了出來,我趕緊置入導絲,固定位置,依次置入擴張器,都非常的順利,但是最后一步置入導管,發現并沒有血涌出來。“怎奇怪,怎么一點血沒有,怎么可能?”吳彬醫生驚嘆到。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鐘情況,“不對,一點血沒有肯定不對,肯定不在血管里面”我肯定的說到。沒有辦法,只有退出管道從新來。周主任在臺下反復提醒,一定要固定好導絲,這個導絲不是專用導絲。再來一次,前面依然很順利,為了確定在血管里,每一次擴張器擴張我們都要看到血流出了才放心,但到最后一步置入導管,就是沒有血涌出來。彩超評估血管里看不清導管。我們倆在臺上心急如焚,下腔靜脈回流整個下半身的血到心臟,這么粗的導管在血管里面怎么可能沒有血。“一點血沒有肯定不對,肯定不在血管里面”我依然重復著。汗水和霧氣已經完全封閉了我的視野。手術臺上我提了兩套方案,要不直接切口,把血管游離出來,看清楚了直接插,要不再嘗試穿一下左邊,但左邊的血管也是重疊的。“還有手術器械嗎?”我問到,打開一個氣管切開包,除了多了幾把鉗子,什么也沒有,血管縫線也沒有,再加上我現在根本看不清,只能先試一下左邊。現場的氣氛有些緊張,大家都不說話,門外等候的人員也暫不在進出,慢慢的等待著。我第一個開口說話,“沒事沒事,今天真是什么都遇上了,最困難的過去了,后面就順啦”,我也對吳彬醫生說“不要緊張,大不了我們重新開始”。站在一旁的一個女醫生說到“加油加油,搞定了我請你們吃火鍋”,另一個男醫生回答道“別人重慶來的,你請吃火鍋……”。大家都哈哈大笑,氣氛一下緩和了下來。我要求把我的面屏取下來,但剩下的眼鏡和護目鏡上厚厚的霧氣還是讓我什么都看不見。
我與吳彬醫生商量,因這個導絲特別的柔軟、順滑,很容易打折、滑脫,且沒有刻度無法準備判斷置入深度,必須改變策略。我們最后討論決定先按照平時置深靜脈導管的常規程序完成,確定從深靜脈導管中抽出血來,再將導絲通過深靜脈導管,退出深靜脈導管,再通過導絲置入ECMO導管。我不時的在看病人的肚子和血壓,剛剛右邊穿刺兩次都沒有成功,而且置入了一根那么粗的導管,一旦撕破大血管出血病人肯定沒有命了。想到這里依然心有余悸。我一邊推送著導絲,一邊手上體會著導絲在血管里穿過的感覺,但三層手套基本上感覺不到什么。我也無法準確判斷到底進了多少,因為我根本看不見,全憑感覺在操作。我一直在問血壓好不好,突然有個醫生提醒“有心律失常了”,我問是“是房早還是室早?”,“室早”,我心里明白這是導絲到達心臟刺激心臟的結果,深度肯定夠了,我肯定到。最后將導管慢慢的推進血管,拔導芯時我屏住了呼吸,大家都盯著我的雙手,慢慢退出,頓時一股暗紅色熱流涌進了管道,還沒等我看清楚,身后的助手喊道“漂亮”,房間里立刻響起一陣掌聲。但很快患者病情出現了進一步惡化,開始出現心律快、血壓下降,肺無法工作,全身臟器處在氧耗竭的邊緣,心臟在做最后的奔跑,隨時可能驟停。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必須盡快改善病人的缺氧。緊接著我跟吳彬醫生動作嫻熟的迅速完成了頸內靜脈置管,彩超準確判斷置入深度,然后排氣、連接、轉機、調試流量。紅色的血流在管道和機器中滾動著,患者的氧飽和度一下升到了100%。我在縫合固定的時候,已經看不見針和線了,我只能用手指頭摸著感受到針尖,然后再摸著管子邊的皮膚,全憑感覺縫合。結束后,周主任立刻指導輸液、穩定循環、處理心律、救治內環境等。
ECMO正常運轉后,雖然我們穿著隔離服已近7個小時,大家也并沒有急著離開。我們不顧疲勞再仔仔細細的檢查各個環節,確保ECMO遠轉沒有問題。周主任把我院的經驗和資料與武漢第一醫院的醫護團隊分享,強調救治管理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待患者整個呼吸、循環穩定,ECMO、呼吸機等參數調整好,一切運行平穩后我們才離開。脫下防護服全身都濕透了,汗水和鼻涕聚集在了口罩里。
后記:回到酒店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是當心暴露太久自己會被感染;二是雖然ECMO讓患者暫時與死神擦肩而過,但這僅僅是治療的開始,依然任重道遠。后續ECMO管理和護理尤其重要,生命體征監測、院感防控、并發癥觀察、氣道護理、血流動力學監測、參數管理、血氣分析、抗凝效果監測等,需根據病情和各項指標不斷調整治療及護理方案。穿上厚重的防護服做這些操作,每一項都更加艱難,對大家在技術、知識、體能等各個方面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雖然目前病情還很危重,但大家的全力以赴,不言放棄只是從死神手里買了點時間,為下一步治療爭取了機會。第二天一大早肖院長和米潔護士長一同前往查看了病人。晚上我與我們科ICU李林峻醫生也一起看了患者,目前還算比較平穩,才敢暫時放松一直緊繃的弦,記錄下這驚心動魄的過程。我相信后面還有更艱難的時刻等著我們,希望婆婆能夠順利的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