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角落》最近很火,被稱為“國劇之光”,豆瓣評分8.9。上次的《白夜追兇》豆瓣評分9.0,同樣是“國劇之光”——國產好劇實在太少了,出個好的就頭頂光環。
網上對這部劇各種解讀,每一集似乎都埋了不少暗線。尤其是最后三集,很多分析都認為除了學霸,主角都死了。我看完后第一時間想起了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隱秘的角落》沒有達到電影既渾然天成又莫名驚悚的高度,但作為國劇新高度,名副其實。
這里就不費筆墨深挖細節了,我從“親密關系”的角度,談談從劇中得到的3點啟發。
1、好的婚姻應該門當戶對
最好是郎才女貌,家庭背景相當,底線是精神層面的平等。
劇中一切悲劇的源頭,是張東升和徐靜不平等的婚姻。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立場,張東升的問題在以下兩點:
第一,不平等的婚姻是墳墓,他不該抬腿邁進去找死。
第二,如果因為“愛情”一時昏頭邁進去了,也沒有勇氣及時抽身出來,那么到了劇中張東升所處境況,無論如何得保住自己最后的尊嚴,體面退出——他沒有。
因為這兩點,他在婚姻上進了一條死胡同。
吳軍在分析《傲慢與偏見》時,總結簡·奧斯汀的愛情婚姻觀:理性是愛情的基礎,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平等是關系的基礎,以及,理想的婚戀要有物質基礎。
200年后的今天,這個婚戀觀仍然不過時。我不知道張東升是怎么和徐靜走在一起的,但張東升很可能就是那個以“愛情”為幌子,不在乎平等關系和物質基礎的傻蛋。
2、好的家庭應該以父母的妥協為前提
這里想說的“妥協”是指為了小孩的健康成長,讓渡出自己的一部分生活。
沒有小孩的時候,不管是談戀愛還是已步入婚姻,花天酒地、燈紅酒綠,吵吵鬧鬧、分分合合,只要不出人命事,怎么都好說,大不了一拍兩散;有了小孩,則必須妥協,個人妥協、相互妥協,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提供一個安全港灣。
劇中的三個小孩命運都挺悲慘。嚴良和普普是從福利院跑出來的。普普的父母沒有過多交代,嚴良的父親吸毒,不愿意為了小孩改變自己的生活,出事后小孩只能顛沛流離。
朱朝陽是單親家庭。朱朝陽看似比嚴良和普普幸福,其實處境沒好多少,跟著強勢的母親生活,壓抑而沉重。劇中沒有過多透露朱朝陽父母離婚的原因,表面看來是他爸爸有了外遇,但他媽媽的強勢性格暗中推波助瀾。他的爸爸媽媽在有了小孩后沒有做到相互妥協,離婚后也不愿意溝通、讓步,無法提供給朱朝陽一個穩定的生活空間。
3、好的親子關系應該以“管束”“尊重”為基礎
朱晶晶缺乏管束。劇中朱晶晶大概率是因為朱朝陽見死不救而慘死。面對同父異母的妹妹,朱朝陽為什么如此冷血?因為朱晶晶總是在語言和行動上刺激朱朝陽,甚至故意當著他們共同的父親——朱永平的面,讓本就生活在單親陰影下的朱朝陽內心越來越陰暗。缺乏管束,讓朱晶晶既傷害了朱朝陽,又傷害了自己。
朱晶晶缺乏管束,最大的問題是朱永平。組建了新家庭,有了朱晶晶,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可以理解。但是作為父親,感情的天平完全失衡。其實,只要他多管管朱晶晶,讓她不要那么任性使氣,讓兒子不要那么難堪落寞,面子里子都修補好,朱朝陽或許不會那么陰郁,事情會好很多。
其次是王瑤。朱晶晶踩臟了朱朝陽的新鞋,作為母親的她沒有第一時間管束孩子,誠懇道歉,反而是尖酸刻薄、滿臉鄙夷,“人家又不像你,天天有新鞋穿”,一個母親的教育方式可想而知。所以朱晶晶不會道歉,所以朱晶晶在墜樓前用更加惡毒的話刺激朱朝陽。所有的孩子在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你給他畫上什么,他就是什么。父母的“不管”讓一個五歲的小女孩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朱朝陽不被尊重。劇中有兩個喝牛奶的細節,很能說明問題。第一處是周春紅把剛熱好的牛奶端給朱朝陽,不到兩分鐘,她一定要朱朝陽趁熱喝,經過一番較量,朱朝陽硬生生把滾燙的牛奶喝了下去;第二處是朱朝陽和朱永平吃飯回來,說喝不下了,周春紅立馬嗆了一句“喝不下倒了”,朱朝陽一臉幽憤端起來“咕嘟咕嘟”全部喝了下去。太壓抑了。看這兩處的時候,我特別同情朱朝陽,同時,實在不敢多想他的日常生活。
周春紅總說:“你懂什么呀”,在她眼里,孩子什么都不懂,沒有思想沒有主意,她從不試著理解孩子,更別談尊重。一個完全不被尊重的人,尤其是個小孩,他心里該有多大的怨念。學習好幫不了他,反而讓他在同齡人中更孤獨,交不到朋友。周春紅對老師說,小孩子就應該好好學習,交朋友是進入社會后的事情。這句話,毀了多少小孩兒。
一點感想
這幾年,壞小孩犯罪事件屢屢爆出,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一方面大人總是覺得,小孩子應該像天使一樣天真無邪,怎么能做出那種事呢?另一方面,討論的焦點總是聚焦在壞小孩背后的大人身上,原因是大人沒有盡到養護責任。
我同意第二點,但對第一點有疑問。想一想我們對于“小孩子”的理解,似乎還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上。但是,孩子并不是天生向善,受家庭、環境等影響,很多“孩子”已經成為“惡魔”。近年來,未成年第一次犯罪年齡不斷降低,有人大代表建議將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齡段提前,調整到14歲以前甚至12歲以前。時代的車輪飛速向前,我們站在原地,看著一張張天真少年的臉疾馳而過,模糊而猙獰。
大人都希望在空白紙上用斑斕的色彩畫出大好河山,可是很多人在真正做的時候,總是嫌麻煩,拿只粗毛筆蘸著濃墨汁,盡情揮灑、暢快淋漓,紙被糟蹋的差不多了,才幡然醒悟:敗筆,敗筆。從這個方面看,這部劇給那些還沒有畫出敗筆的成年人最大的啟示應該是:隱秘的角落里不只有壞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