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解析的原文出處都是《計算機網絡第七版謝希仁》
聲明:該份試題解析是本人自己做的,再根據教材理論來完成本文編寫,手動編寫工作量大,如發現答案有錯誤或者不夠準確請及時給我留言,如需轉載請表明出處。
一、填空題
1.?以太網的爭用期是指(以太網的端到端往返時間2),以太網發送數據使用(曼切斯特)編碼
解析:第一空出處教材P88,第七段第三句:“因此以太網的端到端往返時間2稱為爭用期”
第二空原話出處教材p86,第二段第一句:“以太網發送的數據都使用曼切斯特編碼的信號”
2.?一個廣域網傳輸比特率是4Kbps,傳播時延為20ms,若采用停-等協議效率是50%,幀長至少為(160)位
解析:停止等待協議概念出處P213,
傳播時延為20ms,則往返時延rtt為40ms,效率即為信道利用率,設分組時延為T,,
忽略不計,把已知數據代入公式求出
幀長度為 (式子中有單位轉換),因此幀長度最少為160位。
3.?一個網段的網絡號為130.10.3.0/21,子網掩碼可以寫為(255.255.248.0)
解析:用位與的方法即可求出。
4.?TCP協議中發送窗口的大小應該由(擁塞)窗口和(接收)窗口中較小的一個決定
二、 選擇題
1.?數據鏈鏈路層采用后退N幀協議,若發送窗口大小是16,那至少需要(C)位序號才能保證不出錯
A. 7?
B.6 ?
C.5?
D.4
解析: 發窗口的大小? ,n代表序號位數,n位序號要減去0的組合,最大窗口只有n個1表示為
,因此該題選C
2.?一臺主機的IP地址為152.68.70.3,子網掩碼為255.255.224.0,必須路由器才能與該主機通信的是(A)
A.152.68.62.23
B.152.68.67.15
C.152.68.85.220
D.152.68.90.30
解析:根據子網掩碼可知網絡號是19位,主機IP為152.68.70.3,與子網掩碼按位求與,其網絡號為152.68.64.0,把子網掩碼與選項中ip按位求與得到,A的網絡號為152.68.32.0,其他選項的網絡號為152.68.64.0,因此A與題干中ip不在一個網絡,因此要路由器通信。
3.?對分片后的數據進行重組的是(B)
A.中間主機
B. 目的主機
C. 核心路由器
D.下一跳路由器
解析:IP協議規定,只有最終的目的主機才可以對分片數據報進行重組,這樣做有兩個好處:首先,在目的主機上進行重組減少了路由器的計算量,當轉發一個IP數據報時,路由器不需要知道它是不是個分片;其次,路由器可以為每個分片獨立選擇路由,每個分片到達目的地所經過的路徑可以不同。
4.?CIDR地址塊192.168.10.0/20所包含的IP地址范圍是(D)
A.192.168.10.0-192.168.12.255
B.192.168.10.0-192.168.13.255
C.192.168.10.0-192.168.14.255
D.192.168.10.0-192.168.15.255
解析:根據題干192.168.10.0/20可以得到
子網掩碼是,
IP地址的二進制表示為:
因此原題干IP范圍為
192.168.10.0-192.168.15.255
5.一個由25臺計算機組成的通信網絡,網絡中任意兩臺計算機之間的往返時延為20ms,他們之間采用UDP協議進行請求和響應,如果40ms內未收到響應,該計算機立即重傳請求,但很快網絡發生崩潰,解決辦法是(D)
A.增加超時計時器時間
B.增加路由中隊列長度
C.在接收方使用滑動窗口機制防止緩沖區溢出
D.超時后重傳請求時,使用二進制指數退避算法
解析:P88,二進制指數退避算法用來確定碰撞后重傳時機,這種算法讓發生碰撞的站在停止發送數據后,不是等待信道變為空閑后就立即再發送數據,而是推遲一個隨機的時間。
三、名詞解釋
1.BGP協議
解析:(P164第三段和第四段)
BGP邊界網關協議,是不同AS的路由器之間交換路由信息的協議。BGP力求尋找一條能夠到達目的網絡且比較好的路由,而并非要尋找一條最佳路由。BGP采用路徑向量路由選擇協議。
2.DHCP協議
解析:(P295-P296)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HCP提供了一種機制,即插即用連網,這種機制允許一臺計算機加入新的網絡和獲取IP地址而不用手工參與。DHCP對于運行客戶軟件和服務軟件器軟件都適用。DHCP使用客戶服務器方式。DHCP服務器分配給DHCP客戶的IP是臨時的,因此DHCP客戶只能在一段有限時間內使用這個分配到的IP地址。
四、計算
1.一臺路由器收到一個1500字節的IPv4分組,IP頭部為20字節,如果需要將該分組轉發到一個MTU為500字節的鏈路上,
1)該IP分組共分成幾個分片,長度分別為多少字節
2)最后一個分片的片偏移是多少字節
解析:
(1)IP頭部20個字節,而轉發mtu500字節,因此數據量只有480字節。1500個字節分成4組,前三組都是480+20 = 500字節,其中數據長度為480字節,共用了1440個字節,原來的數據量為1500-20=1480,因此第四組長度為 1480-1440 +20= 60字節,其中數據長度為40字節。
(2)最后一個分片的片偏移了三個分組,mtu大小為500字節,ip占20個字節,每片大小最大為480,片偏移必須為8字節的整數倍。
第一個片偏移是:0/8 = 0,第二個片偏移是:480/8=60;
第三個片偏移是:480*2/8=960/8=120, 第四個片偏移是:480*3/8=1440/8=180, 因此得到答案180。
2.一個TCP連接使用256Kbps鏈路,其端到端的傳輸時延為128ms,實際吞吐量是128Kbps,若忽略數據封裝開銷及接收方響應分組的發送時間,發送窗口大小是多少字節
解析:實際吞吐量為128Kbps,使用的是256Kbps的鏈路,則說明信道利用率只有50%
ms,發送窗口大小即發送分組長度的大小,根據信道利用率公式:
, 其中
忽略不計,rtt代入公式求出分組時間T=256ms,
則窗口大小為
3.客戶端C和S之間建立一個TCP連接,該連接總是以1KB的最大段長發送TCP段,C有足夠數據發送,當擁塞窗口為32KB時,收到了三個重復的ACK報文,如果接下來4個RTT時間內TCP段的傳輸是成功的,那么在當四個RTT時間內發送的TCP段都得到ACK,擁塞窗口大小是多少?采用了怎樣的擁塞機制?
解析:(P234-P235)有題干可知MSS=1KB,當收到3個重復確認時,就知道接收方確實沒有收到最近發的那個報文段,立即使用快重傳,此時不是用慢啟動而是使用快恢復算法,接下來的第一個rtt,發送放調整門限ssthresh = cwnd /2 = 32/2 = 16KB,于此同時設置擁塞窗口cwnd = ssthresh = 16KB。之后并開始執行擁塞避免算法,因此接下來的連續3個rtt都是連續加法增大,因此最終擁塞窗口cwnd = 16+3*MSS = 19KB
因此該擁塞機制過程為: 快重傳 → 快恢復 → 擁塞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