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雨”一直在下,南方多地發生洪澇災害,尤其是江西鄱陽、安徽歙縣(she,四聲,高考語文時部分監考老師和學生都無法進入考場,考試推遲了呢),加上這幾日的湖南岳陽、湖北恩施、利川等,受災人群發生轉移的同時受災面積也是越來越大。當然首先我們要感謝一直以來堅守抗災的一線官兵人員以及后方提供后勤保障的群眾,希望災情趕緊過去,受災群眾也早日重建自己的家園。
洪澇災害,雨是罪魁禍首,但多數時候“雨”還是莊稼地里好收成的助益、農民伯伯的好幫手,而在中國文人的眼中,雨,這一素材卻變化萬千,被賦予各種情緒。單名句就夠我們好好說上一說。
杜甫在《春夜喜雨》里開篇即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表達了詩人對春雨的贊美喜愛之情,春雨之形態“潤”之一字盡出,亦有“春雨貴如油”之意。
同是春雨,在詞人陸游眼中是“小樓一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臨安春雨初霽》)。綿綿細雨多日,風靜雨住后春的清麗氣息撲面而來,“杏花的叫賣聲”也使市井煙火之氣躍然紙上。然詩“一夜”二字卻使讀者窺見詩人的愁思——賦閑不得志,光復中原的壯志難表,更用春光明媚來反襯自己的煩悶惆悵,意蘊深刻。詩人結尾處寫“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本是惆悵感懷之語,卻無端讓我想起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豪壯的英雄氣概。只嘆南宋朝廷樂不思蜀,歌舞不休,“只把杭州作汴州”,詩人也只能任這細雨般綿綿秘密的愁絲將自己裹挾著夜聽風雨了。
唐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里的春雨卻成了表達思鄉思親,感懷戰亂的意象。“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聽雨而眠的異鄉人思念家鄉,思念如當卓文君般當壚賣酒的妻子,卻終因家鄉戰亂而回不得,是“斷腸人在天涯”的感概,這里的雨皆是思念愁苦的化身。
還有李商隱懷友而作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和“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夜雨寄北》);還有唐許渾既寫王朝更迭,世事滄桑的社會經驗,又寫云起日落,雨來風滿的自然現象的名句——“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咸陽城東樓》);以及李清照《聲聲慢》中寫纏綿凄苦入骨相思之情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當然也有“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以及“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等這樣的恬淡之句。
而在眾多寫雨的詩詞中,最讓我拍案叫絕,每每讀之都能得到新的感悟的當屬南宋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三個年齡段,三幅聽雨圖,凝聚一生的悲歡際遇。“風簫吹斷水云間,重按霓裳歌遍徹”(李煜《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醉生夢死,一擲千金的年少輕狂;“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風雨飄搖,際遇坎坷的無奈感懷;“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人生愁苦,無人可渡的泠泠凄清。
另附蔣捷《虞美人?聽雨》百度白話譯文及蔣捷生平: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發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是無情的,還是讓臺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蔣捷,生卒年不詳。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巨族,咸淳十年進士。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其氣節為時人所重。長于詞,與周密、王沂孫、張炎并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 、風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宋季詞壇上獨標一格。有《竹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