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向我吐槽,說自己又扮演了一把“傻熱心”。回家路上,他遇到一對老人要路費回家,雖然感覺到很可能是騙子,但他還是給了50元。“這么冷的天,即使是騙子也挺不容易。”說完他糾結(jié)了一會兒,又強調(diào)了一句“是怕自己日后內(nèi)疚”。
這讓筆者想起不久前看到過的一則故事:一個美國媽媽帶著孩子到市場買東西,有個中國朋友伴他們同行。路上他們遇到一個可憐兮兮的乞丐,美國孩子便把買筆和本子的錢準備送給那個乞丐。中國朋友阻止孩子說:“不要給不要給,這些人都是不勞而獲的騙子。”見此情景,美國媽媽制止了這位中國朋友:“別這么說,讓他給吧,能這樣施舍是我作為母親的驕傲。”
而中國朋友堅持規(guī)勸美國媽媽:許多乞丐都是裝可憐,事實上他們可能比我們還富裕,他們把乞討作為了一種職業(yè)。
美國媽媽則回說:他也許是騙子,也許不是,但是我們要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呢?如果今天我說這些乞丐是騙子,我的孩子以后看到任何乞丐都可能會這么判斷,因為媽媽曾經(jīng)這樣講過。
在美國人的思維方式里,眼前這個乞丐是不是騙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的善念沒有分辨心,這種本能的愛和內(nèi)心的快樂遠遠勝過金錢的價值。
多年前,筆者曾經(jīng)采訪過在西安創(chuàng)建了一家慈善廚房的英國人托尼,十幾年過去了,他至今仍堅持著,每周兩天為乞討者們提供免費的午餐。記得當(dāng)時筆者采訪托尼時,也以中國式思維問了相同的問題,“如果這些排隊來領(lǐng)包子的乞丐們不是真正的窮人呢?托尼的回答讓筆者深感慚愧,且終身難忘。他說:這么冷的天,他們能走數(shù)公里路,甚至拄著拐杖來領(lǐng)取幾個包子,這足以說明他們是真餓了……
囿于我們的思維慣性,時常會有諸如分辨的困擾,路遇可憐的乞討者,心生慈悲的同時總不免要去做一分辨:這個殘疾乞討者是真的嗎?那個老奶奶是真可憐嗎?這種糾結(jié)于外在的分辨心,讓內(nèi)心的善性變了味道。
饑餓是一種怎樣的感覺?饑寒交迫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源自感同身受的那種慈悲就在這樣的分辨中消失殆盡;我們與生俱來的那種原本無需分辨、毫無動機、源自本能的善性,發(fā)乎天性的善意,在分別心的驅(qū)使下被我們統(tǒng)統(tǒng)摧毀了 。(刊發(fā)于《新西部》雜志2016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