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追尋逝去的時光》,印象很深的是“我”經常出入巴黎的各個貴族沙龍,頻繁往來于夫人們組織的各類茶會,舞會、餐酒會。其中的貴族們談藝術、談文學、談政治。種種衣香麗影,微妙博弈,由此構成了巴黎上流社會的朋友圈。
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平,林徽因主持的“太太的客廳”更是一個極富吸引力的“公共空間”,梁家客廳的座上賓都是當時文學、藝術、教育界頗有影響力的精英,徐志摩、金岳霖、沈從文、朱光潛、胡適……由此形成的一個知識界的中心,不僅僅因為女主人長得漂亮,更因為女主人學識淵博、思想獨特、談笑得體、聰慧過人。
相信現在也有羅胖的朋友圈,有吳曉波的朋友圈,有梁文道的朋友圈……
不管愿不愿意承認,你是怎么樣的人,就有怎么樣的朋友圈。你的朋友圈就是你。
昨晚與幾對同事夫婦一起在烤魚店聚餐。人員中有央企中層、商界老總、電臺臺長,基本屬于中產階層,卻是言談寡淡,話題陳舊。安逸的生活讓我們這些女主人的話題也局限于衣服包包、化妝護膚品的品牌,或是春節的旅游見聞。
不知不覺中,我們變得狹隘,健忘,懶散,漸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及能力……
如此,我們怎么能夠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也怪不得今天中午孩子眼淚汪汪的抗議:我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為什么你們非得要求我做到最好!
想來慚愧。
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