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善事,終將收獲屬于自己的美好
羅耀晟
云霄羅氏先祖從江西(豫章羅氏)遷居福建寧化石壁,后又遷居廣東大埔(德垂公系)。德垂公的裔孫之一(七世祖)美源公于明朝宣德年間衍遷福建省云霄縣呈奇嶺肇基。600年來,大埔云霄兩地羅氏宗親聯誼不斷。
我和順德老師決定小寒時節從云霄前往梅州大埔探親,我們告知云霄羅氏聯誼會理會長羅耀明宗親,也明確告訴他不用接待,只要提供祖上相關資料就可以。他熱心幫我們聯系了大埔羅氏宗親聯誼會秘書長羅漢源宗親。云霄到梅州大埔相距120多公里,行車大約兩個小時。但宗親的情誼卻在這空間的跨越中越發淳厚。
幾位宗親在村部等候我們。羅漢源宗親又是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黨支部書記,他,皮膚白里透著紅潤,眼睛炯炯有神,思維敏捷,邏輯性強,說話流利得體。從他的相貌看起來五十來歲,他卻說快退休了。我說:“您的外貌比實際年齡年輕十歲。”他接著說:“為宗親做好事的人都顯得年輕。多做善事,心情好,人不老。”其他宗親也一樣,顯得比實際年齡年輕。我也一直非常認同這一點——多行善事是最好的滋養。每一次的行善,我們都在為自己的生命注入更多的能量和活力。
漢源宗親說:“這里的羅氏家廟“豫章堂”,創建于1936年,當時羅卓英(1945年8月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羅為雄(1945年8月20日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羅博平(1943年,任大埔縣縣長),他們三位都是豫章堂裔孫,那是豫章堂的高光時刻,但是,我們的長輩一直告誡裔孫謹遵宋代理學家羅從彥的教誨:
“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為本。”
“士之立身,要以名節忠義為本。”
這個教誨如雷貫耳。
漢源宗親說:“2017年大埔羅氏宗親聯誼會主持修建羅氏家廟(豫章堂)時,宗親有不少反對雜語,理事會認為只要對家族有益而又不損害個人利益的事,一定要堅定立場,頂住壓力辦成事。幾年后,大家都能理解支持也和好如初。”
共河宗親說:“目前,富興公祠正在修建,有人不出錢,我們允許,但是,不同意修繕,我們就不允許。只要堅持做善事,堅信老天自有安排。”宗親語氣質樸而堅定,這態度,守護了家族的價值和尊嚴。
在宗親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羅氏家廟、清樂公祠、亦山公祠、富興公祠、芬園公祠、曉亭公祠(羅卓英故居),瞻仰二世祖伯八郎公、妣的佳城,樂安公佳城(大埔羅氏四世祖)。陪同的宗親都放下手頭事務,引導講解。我們反復道謝,他們反而反復表示:“宗親難得回到老家,不要客氣。”
漢源宗親誠懇地說:“長壽大埔,常來長壽。”
元月四日晚上在宗親的照顧下我們住文化賓館。文化賓館與虎山中學、大埔文化廣場、大埔縣政府相鄰。元月五日清早,我們在文化廣場散步,遇見“大埔星”雕塑,我們想自拍合影,一位晨練的女士走過來,要幫我們拍照,這時行人過來,她等行人走過,才打算拍攝 ,又一輛摩托過來,她又等摩托過去,才拍攝,拍了幾張,一位穿著太極拳訓練服的大哥走過來,他說:“我來幫你們拍,要把‘大埔星’這三個字拍下來。”他連續幫我們拍了四張。
那一刻,天氣雖寒冷,我和順德老師卻被大埔人的善行深深地感動著。善行是最溫柔的光芒,照耀著人間每一個角落。
善良的大埔人讓我們感覺大埔美好實至名歸。2019年,大埔縣被國際旅游聯合會評為“最美中國旅游縣”。
聽說樂安祖公的佳城在大東鎮的“塔下”(泮溪村),我們導航到塔下——雙溪水庫邊,問路邊的店老板,這邊有聽說羅氏祖墳嗎?他說不知道。我問這里有姓羅的人家嗎?他說:“你們往回走20米,那邊正在修路有一家姓羅。”我們開車回去,問修路的大哥,他指著對面告訴我們:“羅家在那。”,我們便往羅家。羅家大門緊鎖,我們就在門口等著。這時一位小妹過來,問我們找誰做甚。我們解釋:“我們是福建來的,姓羅,聽說我們有個祖墳在這里,想來看個究竟。想打聽這家宗親。”那小妹說:“我沒有羅先生的電話,但是,我有弟妹的電話。”她馬上聯系弟妹,小妹先用客家話跟弟妹溝通,然后把她的電話給我,讓我跟她弟妹溝通,弟妹了解我的來意,便讓我們直接聯系她丈夫。她的丈夫羅金友聽到我的來意,就說:“我在工地,二十分鐘后從楓朗趕到塔下(泮溪村),你們先到我家隔壁的修車店坐一會。”我們到了修車店,店老板聽說鄰居讓我們去那等候,便熱情請坐遞茶。我們的感覺是“這里的人真好”。
二十分鐘后,金友宗親趕回來,帶我們瞻仰樂安祖公的佳城。我們披荊拔棘走到了樂安祖公泛紅的墓碑前,金友宗親講:“我們的祖墓是神圣的 ,前幾年,有人要建房,打算請勾機挖墓埕的一部分,勾機一靠近墓埕就出故障 ;換另一輛勾機又來到墓埕邊,剛要開挖,又出故障;第三輛勾機來了,再靠近墓埕,還是出故障。”聽了這個神奇的故事,我和順德老師一下子會心地笑了。
離開樂安祖公佳城,金友宗親執意挽留我們用午餐。我們滿懷感恩。大埔人的仁慈像溫柔的細雨滋潤著我們。
孔子說:“仁者壽”。“仁者壽”的意思是:道德崇高者,懷有仁愛之心,胸懷寬廣的人容易長壽。美國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研究人員連續9年,跟蹤調查加州阿拉米達縣7,000位居民,密西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則對2,700多人進行了14年跟蹤調查后,得出人的善惡觀念影響壽命長短的結論。
仁慈的大埔人自然長壽。2019年6月28日,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科學認證委員會正式授予大埔縣“世界長壽鄉”稱號。這是對慈善的大埔人最好的回饋和證明。
《道德經》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天道公正從來沒有偏私,卻總會眷顧幫助善良的人。種瓜得瓜,種善得福。多行善事,終將收獲屬于自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