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聽別人提到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也知道他是個大文豪,但我從未讀過他的只言片語。最近剛看完Yann的《Life of Pi》(譯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迅速翻看毛姆的這本名著,期望能再與朋友談話時不再詞窮。
《月亮與六便士》主要講一個證券交易商因為迷戀繪畫,拋家舍業,最后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小地方終老的故事。我在看的過程中,感到很是煎熬,內心總有不耐煩,但每次想到毛姆的名氣就忍了再忍,生怕錯過大文豪的經典之作。從第一行字到最后一頁,完本看完之后,我的感受只有“失望”二字。
因剛讀完《Life of Pi》,也恰巧這兩本書的敘事結構幾乎完全一樣,就總在閱讀的過程中將兩位作者的行文和寫作技巧做比較。
《Life of Pi》是加拿大作家Yann很有名的一部小說,曾被李安導演改編為一部賣座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說與電影的劇情很類似,記述一個海難幸存者Pi如何幸存下來的故事。Pi對作者講述了兩個故事版本。一個是Pi與一只孟加拉虎如何在一艘救生艇上共處而幸存的溫暖故事;另一個是Pi在一艘救生艇上殺死法國廚師并食其肉而活下來的殘忍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與《Life of Pi》的敘事結構都采用作者我采訪當事人的方式來講述故事,且在行文中偶爾會用作者我的角度去描述采訪過程或者著作過程的感受,有種電影雙線敘事的味道。兩本書的敘事結構雖相同,但技巧的嫻熟運用卻有很大不同,毛姆顯得稚嫩,Yann顯得嫻熟又老練。
《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作者我,用很刻意地方式去講述故事,顯得“假”,自己的評判也顯得多余。毛姆在故事講述中,只要碰到一個知情者講述畫家的生前故事,就立刻用大篇幅描寫知情者的外貌和舉止。不知毛姆這個導演在講述什么故事,到底誰是主角,滿眼的人物讓讀者有“出戲”的感覺。書中的主要人物畫家也沒什么人物轉變,從剛開始的證券交易商變成流浪畫家后,一直就是種玩世不恭的調子。畫家不懂人情世故,自私,無愛,只喜歡自己的繪畫,一直到死。當然毛姆的人物描寫是很有功底的,每每都是好大一頁,但過于刻意,特別像學生時代寫作文的節奏:現在該人物描寫了,所以就大書特書,然后再跳開繼續介紹情節發展。唯一讓我覺得最深刻的描寫是結尾處畫家的土著妻子將畫有完美壁畫的房子焚毀,以及畫家孩子羅伯特(前妻所生)所說的一句評價:“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
這個結尾,讓我對毛姆的著名有了一絲理解。
毛姆生于1874,卒于1965。Yann生于1963年。在毛姆那個年代,可能是他開創了將作者我放進故事中的一種敘事結構,而在行文的過程中,又不時跳出來講述作者自己聽到故事的感受,讓讀者有電影中雙線敘事的感覺。從他們的生卒年上判斷,我有理由猜測Yann受到了毛姆的影響,但技巧更加嫻熟。當然,因時代不同表達也不同,技巧當然是隨著時間維度的增長而變得更加嫻熟。而我心目中的文豪大師維克多雨果所著的《九三年》,放在現今依然傲視群雄。
所以我冒昧地下個結論:如果忽略時間的維度,單純比較作品的優秀,我個人覺得,毛姆的作品可能不是閱讀的最佳選擇。
某人又在推薦我閱讀《刀鋒》,沉默了一下,我寫下了以上這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