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跟自己玩,哈哈…聽起來是不是很有意思啊,例如:我比較迷戀小說和看電視劇,我就跟自己說,早上看小說,能不能推到中午,到了中午,聽冥想午休,能不能等到晚上再看。自己跟說,咋倆能不能商量下,合理安排下,等正真去看小說之前,先在大腦里猜測下接下來的情節,先分析下,作者對故事情節的安排,一旦開始去分析時,迷戀就會減少一些。
我還覺得自己跟自己說話,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正好今天聽了傅佩榮關于自己跟自己說話的文章,就覺得更有意思了。值得好好去實踐下。我挺贊成傅佩榮的觀點的。還有傅佩榮提到的印度人,把人生分成四個階段,我覺得很好。人也應該分階段。
傅佩榮說:“第一階段叫學徒期,20歲以下,20歲到40歲到居家期,結婚生子,40歲到60歲就退休了,叫林棲期,住在樹林里面,60歲以上叫做云游期。開始的時候是一個無名小卒,進入社會期望有名有姓,老的時候又回歸到nobody。以前是將軍,以前是大官,在老的時候放下一切,當乞丐云游四海,別人問,你不是某某大官嗎?他只搖搖頭,不知道你說的是誰,那只是他扮演的一個角色,一旦扮演過,富貴榮華煙消云散。”
聽到這段,我挺感動的,人能做到到時間了就放下,是多么不容易,是多么的勇敢。
從今天早上起,我要認認真真的刷每一顆牙,以及牙縫,時間3分鐘左右,相信我的牙齒越來越白的,且不蛀牙。
讀書要去思考,去思考了,才會發現,讀書很有意思,就像吃一樣東西一樣,你不去細細品味,認真回味,又怎么能體驗到食物的美味呢,讀書也是一樣,你不認真用心的的去讀和思考,又怎么能發現書有趣呢,大不了書的有趣,你又怎么會想看書呢。就吃飯狼吞虎咽,結果只會是食之無味。不想再吃。也不覺美味。
我發現讀別人的代碼,有一點好,那就是可以對比自己寫的代碼,看看哪些地方有問題,那些地方寫的與別人寫的不一樣,再看看別人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哪種方式寫的代碼可讀性更好,邏輯更清楚,代碼更簡潔,代碼量更少,同樣一個功能,別人寫的代碼很少,那就是一種思維的升華,說明別人的代碼更嚴謹,實現功能的方法更好,那么就值得自己去學習,去了解別人代碼背后的邏輯與思考的過程。
好的代碼,如果你用心看的話,會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悅,看著看著,你會不由的腦洞大開,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哦,原來代碼還可以這樣寫的,我怎么沒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