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我們進入第七講。我們已經完成了格律詩的基本平仄規則,絕句和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的推導講解,并在上一講理清了律詩的對仗知識和押韻的基礎知識,那么這一講我們繼續深入講押韻關于平水韻、新韻的選擇和使用范圍,以及如何使用平水韻寫詩。
奉上前六講鏈接,歡迎有心的朋友免費查看,再跟上繼續。
整個專欄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適合初入門者慢慢學習。
我們上一講講到格律詩必須使用平聲字作為韻腳。平仄知識在第一二講就已經講過,但是平仄和韻其實是兩回事。平仄是字的音調,而韻則是字的韻母發音。在古代沒有韻母一說,但是古人自有一套標注字的發音、音調和釋義的方法。
漢字發音的傳承
學習語言有共通性。大家還記得小時候咱們英語學得不好時怎么辦嗎?咱們使用漢字標注英文單詞:“爸死”——“bus”;“媽死”——“mouth”。當然這只是搞笑,不過我估計大家都用過這種方式。而咱們古人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傳承漢字讀音,只不過用漢字標注漢字而已。
這也就是上面書里面標注“切”的意思了。古代標注發音有兩種方式,“直切法”和“反切法”。直切就是用讀音相同的字標注,比如上圖中“暈”字,直切標注為“音運”,上方標注這個漢字音調為“去聲”,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光暈”的“暈”。
再看左邊標注“禹慍切”,這個就是反切法。是用兩個漢字來注明“暈”的讀音。其實“慍”按理來說也可以直切“暈”字。反切法中兩個字,前一個稱反切上字,代表生字的聲母和清濁,“禹”即“y”,后一個稱反切下字,代表生字的韻母和字調,即“un,去聲”。
這是專門標注漢字傳播文化的書。隨著詩歌的發展,音韻研究者將發音基本類似的字合到一個韻部里面進行整理。這些書的出現是專門用來告訴大家哪些字是合韻的,哪些字是鄰韻。
這就是韻書。
也就是說,韻書的出現就是為了寫詩。但是并非是專為格律詩而作,到了唐朝格律詩開始形成的時候,專為格律詩制作的韻書,也就是我們第一講講過的,就是許敬宗的韻書了。而這部韻書,正式開始了平仄劃分。
從這里開始,韻書就基本上是專為格律體所作了。而影響最大的就是宋末平水人劉淵的《平水韻》和現在白話為基礎的《中華通韻》了,而這兩種韻書,以哪一種入格律詩,一直在古詩圈中爭執不休,孰好孰壞,沒有定論。
個人的建議是賞析古詩詞必須用平水韻,至于創作格律詩,用什么韻隨便個人喜好,但是最好是進行標注,適應不同的讀者。
南宋平水韻為何能用來賞析唐詩?
這個問題是長期被質疑、被杠的,但是平時懶得回答。我們借助回答這個問題順便了解一下平水韻的歷史和為什么平水韻會長期作為古詩的押韻規則,直到近代。
乍聽之下,這種說法好像很有道理。唐朝的時候《平水韻》還沒有寫出來啊?怎么能用這個分析他的平仄韻部呢?這些人說這些話的時候還一臉鄙夷,嘲笑賞析詩歌、創作詩作者的無知。
沒有錯,《平水韻》確實是南宋劉淵刊行。但是劉淵是憑空想出來的?當然不是。韻書由何而來?音韻學從何而起?
音韻學的起源追溯到曹植,這個我們第一講講過了,就不再復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