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不是一種美德?]
這個辯題看似在討論[美德的范疇],但其實是讓大家思考[人與人關系的邊界]。
蔡康永說,“我對麻煩的界定很簡單,就是我要拿捏我跟那個人的關系,超越關系的請求就是麻煩。如果有一個熟人,告訴我他得胃癌了,作為一個有情感的人我沒辦法對著他冷冰冰地說‘保重’,但我們之間又似乎沒熟到我需要為他做些什么的關系,這讓我為難,這就叫,他給我添了麻煩。”
但如果那個人認為他跟蔡康永有熟到那個程度呢?他認為以他們倆的交情,他是應該得到慰問、探望,甚至是物質幫助的呢?
兩個人對彼此關系的理解,常常存在著巨大的落差。
快畢業(yè)的時候,我在一家實習公司,有一個關系不錯的同事。我認為,關系不錯。我們可以沒底線地調侃對方,也可以旁若無人地一起瘋癲。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得知,在她眼里其實我們根本沒什么交情,甚至很多時候她在我面前只是假high。作為一個把感情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我當時崩潰了很久,不過也是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兩個人對彼此關系的理解可以是那么不一樣。
這樣看來,[關系]好像是一個主觀的東西。我跟他關系好,是我主觀認為的,他跟她關系好,也是我主觀認為的。但事實上呢?他可能不這么認為,他和她也可能不這么認為。奇怪的世界,你分明看清了那個人的瞳孔在笑,但永遠不知道他的腦袋此刻到底在想些什么。
如果關系真的只是一個人的主觀感受,那要如何界定呢?我的經驗是,[取最低值]。如果我認為我們是朋友關系,而對方認為只是熟人關系,那么我們倆的關系,就可以判定為熟人關系。以此類推,多邊關系也是一樣。
這樣做的好處是,沒有人會受傷,也沒有人需要假裝。
對于高估關系的一方,把主觀感受和對對方主觀感受的預測,揉在一起考量,從而作出對彼此關系最理智的判斷,不過高期待,就不至于在以后摔得太重。對于低估關系的一方,在了解了對方的感受后,有權選擇是否要提高關系級別,把熟人關系上升到朋友關系,當然也可以繼續(xù)保持現有關系,沒有必要也沒有義務遷就對方。
那如果在我小心翼翼把關系降級的同時,他鼓起勇氣選擇了把關系升級呢?
......這個么......
說到底,人與人的關系不是做題,如果真能分類討論,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