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從兩個時間段來回答:
一、二十世紀中后期
在那個年代,農村孩子要想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提高個人生活品質,是可以通過努力考上大學實現(xiàn)的。
1、城鄉(xiāng)貧富差距僅僅停留在生活上的吃穿用上,教育資源的分布差距不大,城市和農村的孩子們接受教育的途徑基本上相同,都是從學校老師、從書本上獲得。
2、農村孩子普遍比城市孩子能吃苦,他們通過勤奮學習,刻苦努力考上大學。在大學里,尤其重點大學,農村孩子占比較大,而且成績優(yōu)秀。
3、那時,還有一條政策是大學畢業(yè)后,國家統(tǒng)一分配工作。進了大學的門,就等于是國家的人了,改變了世代農民的身份。
畢業(yè)后到了被分配的單位,這些農村孩子學習基本功扎實,又踏實肯干,好不容易進了城,他們會更加努力,倍加珍惜,工作中很少有拈輕怕重的,深得領導和上司的賞識,晉升機會很大。
我的大學同學里,目前位高權重者或通過自己創(chuàng)業(yè)發(fā)達者皆是農村出來的孩子。
二、二十一世紀初期
今天,一個農村孩子的命運,很難再靠刻苦努力考上大學來實現(xiàn)了。
隨著社會現(xiàn)代化的飛速發(fā)展,歷史的車輪碾壓過二十世紀,已來到新的世紀,經濟發(fā)展的水平決定著資源的分布。
1、通過現(xiàn)代化教學方式獲取的知識和信息是農村孩子無法享受到的資源。
城市和農村的貧富差距懸殊,農村教育資源的匱乏,已嚴重制約著孩子們依靠努力學習考上大學來改變命運的空間。
2、世紀之交,國家取消了大學生畢業(yè)分配的政策。這對于農村孩子無異于雪上加霜,原本自己的家庭就沒有什么人脈資源,自謀工作意味著畢業(yè)后直接失業(yè)。
3、用人單位對學歷門檻的提高,將大部分普通大學的農村孩子擋在了門外,又無其他就業(yè)渠道,只好選擇漂泊在外,尋找機會留在大城市。
4、重點大學的農村孩子,還有些競爭能力,一些城市會有計劃地進行人才引進,偶爾特別優(yōu)秀的重點大學的博士生、研究生被引進,工作不愁了,但要在工作的城市安家,買房,又無家庭經濟支援,高昂的經濟成本就讓這些農村孩子不堪重負,僅為生存在掙扎,更別說提高生活品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