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原創
01
臨近歲末,我統計了一下,“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是我今年被問得最多的問題。
我有個女友一聽我說還沒準備好就來氣,耳提面命地傳授備孕經驗,要拔除智齒、要保持運動、要孕前檢查、要服用葉酸、要調理身體。
在她看來,女人體內的生育鐘,像場過時不候的限時秒殺,緊迫且不可逆。
但我覺得人們口中的備孕,過于強調女人身體層面,卻輕視了精神層面。
我在報刊上看過剛懷孕不久的年輕女生寫信問情感專家要不要打掉孩子,“我生怕孩子會束縛男友的事業和生活,怕男友以后責怪我”,有你這么重男友輕胚胎嗎?
我在飯館等餐時聽過旁桌的艷麗女人向女伴發牢騷,“我為這個男人生了個兒子,可他這半年來居然沒提房產證加我名字的事”,生孩子也要計算投資收益率嗎?
我在景區排隊時目睹過前面的母子,工作人員說孩子超過1米2就得購票,他媽不情愿地交完錢后,一路上嘟囔著孩子長高了費錢,兒子永遠1米2你就滿意了?
我還聽過樓下的阿姨歇斯底里地辱罵她家女兒,“都是你造的孽,要不是當年我意外懷上你,我和你爸后來根本不會結婚”,自己作的孽你怪孩子干嘛?
像以上這些媽媽,不管是初為人母,還是當媽多年,一看就是當年精神孕檢不達標的。
真正的孕檢,我覺得除了生殖系統、脫畸全套、婦科內分泌、染色體異常等常規孕檢項目之外,還得加上人格健全、經濟獨立、內心強大、家庭和睦等隱形指標。
02
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多麗絲·萊辛,曾拋棄過自己的親生孩子,她說,不是每個女人都有充分的母性,也不是所有母性都表現為顧惜。
她說的絕對不是我,別人以為我到現在還不生是因為不喜歡小孩,恰恰相反。我常捫心自問,我到底為什么想生一個孩子。
有一次我和一個曾做過輸卵管疏通手術的女同事探討過這個問題。
她說她上手術臺前意識到,她這一輩子都不會對老公或婆家講出”我為了你或你們家生了這個孩子”這種話,為了誰都舍不得讓自己遭這罪。
她說,“我是真正想要個孩子,這個孩子不是為了任何人而生。”
就算做手術再疼,生孩子再怕,養孩子再累,那也是自己心甘情愿地愛他、照顧他、想陪他長大,不是為了調劑日漸無聊的家庭生活,也不是迫于家人或社會的輿論壓力。
她的話讓我想到《黑白星球》里馬薇薇說自己暫時丁克的原因:
如果我不能做到在任何情況下,無論這個孩子聰明或愚笨,漂亮或難看,一事無成甚至天生殘疾,無論我失去老公,老公對我不好,我又離婚了,哪怕這些事情都發生,我都絕對愛這個小孩,我依然不會遷怒于他,不會以他為人質,向社會、向另一半、向雙方父母、向任何人要求任何東西的時候,我一個人就可以給這個小孩一個很完整的愛,也許那一天,我才會要小孩。
當然,不是每個女人都像我同事那樣難孕難育,也不用每個女人都像馬薇薇想得那么孤立無援,但懷孕前請盡情糾結,有孩子后,一旦生活與預期不同,自己會用什么原則與孩子相處。
03
女人生孩子前后的狀態判若兩人的例子不勝枚舉,但能動態地調整好“母親”和“自我”之間關系的不是很多。
我有個阿姨,輩分挺大的她其實沒大我幾歲,她生完孩子后覺得工作沒勁選擇離職,她說反正女人一孕傻三年,反正工資還沒保姆高。
我前年春節回老家過年時去她家做客,面目蕭索、戾氣叢生的她讓我滿心壓抑。
她一直數落剛上小學但成績墊底的兒子,你看你,媽媽我為了生你養你,臉上也長斑,屁股也變大,工作也辭了,你這么不爭氣對得起誰。
就算是我家親戚,我也不打算為她說好話,明明是自己懈怠,還把責任推給孩子,你讓孩子爭氣之前,自己爭氣了嗎?
不少職場女性說過,生孩子耽誤事業發展,或許是事實,但“耽誤“二字令我生理不適。
有篇文章叫“媽媽心情愉快是對家庭最大的貢獻”,單是標題就讓我簡直不能同意更多。
聽說《人間》是歌后王菲表達對女兒祝福的歌,其中有句歌詞讓人動容:“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見笑容。”
但孩子小時候見得最多的就是媽媽,想讓孩子眼里只看得見笑容,至少媽媽自己得有笑容吧。
在我周圍我見過精神層面孕檢優異的女人,掙得衣食無憂的經濟基礎,修煉簡單幸福的強韌心境,找個兩情相悅的另一半,回家把好情緒給家人,陪伴孩子慢慢長大,再遠觀孩子獨立追求人生。
有了孩子之后,她們依然追求自我活得精彩紛呈,依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我最怕自己身上有股生完孩子就結扎掉青春和前程的犧牲感,我最怕自己內心深處覺得“母親”耽誤了“自我”。
有天下班,一位女同事手上圈著好多包裹吃力地走進電梯,我邊幫她分擔幾個,邊問她又買了什么了。她說沒孩子之前,錢都花在自己身上,有了孩子后,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統統給孩子。
和同事再見后,我想了許久,如果將來有一天我有孩子,我很愛他,但我能給他最好的東西是什么呢?
我想,為了對孩子說“我愛你”,一個媽媽先得學會說“我”。
(圖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