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可以調節身心。現代人的節奏很快,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社會各方各面的競爭,都會引發焦慮,日積月累下來,極易造成身體機能衰退、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質量下降。
為了適應,人們開始自我調節,運動健將、養生專家、交際達人、鍵盤高手——不過歸根結底,千百個人,沒幾種調節方法。
我不愛運動、不善養生、不懂交際、不迷鍵盤,只能讀書。
對我來說,讀書就是休息。
不過我已經有很多年,沒有讀專業書以外的書籍了,孩子上了小學以后,為了保證她能將學校列出的必讀書目讀完,我才心甘情愿做了她的陪讀,并開始嘗試讀一些“課外”書籍。
我對外應酬少的可憐,平時又少言寡語,客觀上為我賺取了大量的讀書時間。
后來我甚至感到,下班回家后和孩子一起讀書,是一件超級幸福的事情。
為什么會選擇歷史類書籍來讀?
因為讀歷史能讓我的心靜下來。
讀經濟類書籍,我會患得患失;讀情感類書籍,我會感時傷懷;讀都市小說,我永遠提不起精神;讀烹飪類書籍,我會徹夜難眠——做飯是一門藝術,一門高不可攀的藝術。
因此最穩妥可靠的就是讀史書,說的是過去的人,講的是過去的事兒——過去意味著不可更改,意味著靜止。
靜止使人放松,持續對著靜止的東西看,心會逐漸沉靜下來。
靜止是長久的,放松是短暫的,不過在現代社會中,這已足夠。
歷史離你很遠,你可以作為一個看客,沖它擠眉弄眼或者上躥下跳,它卻始終對你無動于衷。
歷史離你很近,對歷史上的好人好事,要充滿敬意,要加以頌揚——因為遲早有一天,你也將成為歷史。
歷史是一面鏡子,回到家里偷偷拿出來照照自己,臉面上的興衰成敗,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想知道。
因此我最初的讀書,完全是自娛自樂,自我放松。不過當我徹底放松下來時,卻有了想要表達出來的沖動。人類表達的方式有兩種:說與寫。說來可憐,我的言語表達能力有限,經常詞不達意,而且急促狀態下容易誘發口吃,簡直糟透。
說不通了,只能寫。
先在單位內部發些古文化小文,繼而在朋友圈發些歷史感想,直至想寫部歷史小說——我用了大概兩年時間,寫了一部十萬字左右的架空歷史題材的“小說”。
最終結果是,我把小說寫進了死胡同。
寫小說是一件非常燒腦的事情,尤其是歷史題材的小說,雖然要架空歷史,卻不能天馬行空,胡編亂造。
如果寫的東西太過宏大,需要查閱的史料也會隨著增加,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潛行,頭不大才怪——我開始時撒的網太大,到收網時發現,漏洞擺出,根本駕馭不了。
我果斷選擇了放棄。
“寫”暫時掛起,“讀”仍在繼續。
人生的構架中有門就有窗,寒風把門關閉,微風把窗吹開。
既然不能大兵團作戰,為什么不能集中優勢兵力,專注于“一點兒”呢?針對這“一點兒”,把史料搜盡,把功課做全,然后再動筆寫,那會是什么效果?
我打開歷史的記憶,開始搜尋這“一點”。真被我找到了。
這個歷史中的小點點,便是凌煙閣。
嚴格來說,凌煙閣是“一大點兒”,它由二十四小點兒組成,分別對應初唐時期二十四功臣。就一本書來說,二十四點兒展開寫有點多,再砍去三分之二,只剩八點兒。
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齡、尉遲敬德、李靖、李世勣。
其實秦瓊也是二十四功臣之一,不過歷史演義較多,真實史料很少,我狠狠心,沒有寫他。
長孫無忌,堅守底線的人。
李孝恭,權力夾縫中求生存的人。
杜如晦,英年早逝的圣人。
魏征,有一說一的人。
房玄齡,追求完美的人。
尉遲敬德,喜歡直來直去的人。
李靖,可以金戈鐵馬笑蒼穹的人。
李世勣,義氣做事的人。
八個人,八句話,人生就這么簡短。
特別感謝行距文化的優秀團隊,還沒寫完的時候,便與出版社聯系上,商討出版事宜。
這里也必須給出版社的鄭編輯一個大大的贊,她是一個一絲不茍的人,出書對我來說是業余,對她來說是專業,她熱愛自己的專業,總想做到極致。
下面是我的自問自答時間。
(1)有那么多時間來寫作嗎?
有啊,不信你放下手機、關掉電視、不看花邊、拒絕八卦、少說廢話,削減應酬——外面的世界別太精彩,內在的世界才能嗨起來。
(2)學工科的,為什么要涉獵文科?
文理搭配,干活不累。工科生累了寫一首小詩,叫情調;文科生累了推導倆公式,叫大氣。
(3)讀史書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千真萬確的事。
(4)圖書銷量怎么樣?
我就是一個文字伙夫,炒出來的“菜”好不好吃,合不合顧客口味,才是我所關心的,至于能不能賺錢,那是飯店經理的事。
最后別忘了,《唐朝功臣的自我修養》還有一個副標題,叫“凌煙閣那些大人物”。
明天鄭州松社書店要讓我做功臣是怎樣煉成的?——《唐朝功臣的自我修養》作者分享會,我已經準備好了。
你要是準備好了,咱們約上,一塊去。
最近當當網對這本書的打折力度很大http://product.dangdang.com/27903981.html
我趕緊趁機買了幾本,準備送給認識的和不認識的朋友——出書之后,有許多朋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張口就要求贈書,我正在逐一滿足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