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于殺戮之中盛放,亦如黎明中的花朵——For V,這是大二在圖書館認識的一位女生的個性簽名,加上配圖里的文字,的確很符合她瘦高身形里那顆堅強、好勝的內心,她的形象我身邊其它女生的反差很大,所以印象深刻,每個人對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存在感到需求都是不一樣的。她對自己學習要求嚴、標準高的背后是她對自己在一年后的研究生考試中有明確的目標、對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有很高的期待。身邊不乏有勤學上進心的人,但如她一般堅強、自律有執行力的女生卻并不多見,很幸運能夠認識她,至少她的進步會時時刻刻鞭笞著我“咬定青山不放松“。
? ? ? 我曾經對自己的一個評價是做事沒有耐心、忍受不了枯燥乏味工作性質的人,這個判斷來自我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遇到點麻煩復雜點的事,就會有放棄的想法。那時天真的想著以后我一定要從事一份有創造性好玩的工作,現在,我是明白啦,哪怕你讀到博士每天日復一日也是做一些枯燥乏味繁瑣勞累的工作,這是社會日益發展分工日益明確的大環境所決定的,這是一個很難再產生英雄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分工協作的產物,你所鑲嵌在整個社會網絡中的位置也許遠遠比你的能力重要。
? ? ? 所謂選擇比努力重要,考研or工作?大城市or家鄉?因為各有利弊,所以很難選擇,今天聽陳海賢老師的課給出了一個思路。一般我們個人做選擇都是把它當作一個經濟選擇,風險收益,成本機會,可實際上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并不是在做選擇而只是在做計算而已,另一種選擇模型是心理模型,即看到每個選擇背后是什么樣的自我在競爭,然后考慮自己希望成長為什么樣子,不是從環境給我們的可能性去篩選,而是從自我創造的角度去思考選擇,這時環境就成為了我們的工具,才是我們在主動做選擇。
? ?
? ? 人是被生活模式所塑造的生物,大部分時間都是無意識中被社會裹挾著演化,我們可以主動運用理性知識智慧塑造自己的機會無非就是那么人生幾個重要節點,然后又是無意識的跟進,環境的切換伴隨的也是生活節奏模式的轉變。
? ? 表面上看,似乎知道這么多對你現在的生產環境也沒啥影響嘛,但在內心深處我知道自己的心態更加平和啦,能夠淡然處理生活里很多事情啦,自戀一點的說法可能就是我通達了許多,能夠感覺的到我的內心在變得豐盈,精神世界也在不斷構筑,對人性世事透過大師的文章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對一件事情懂得,明白,理解,深刻的理解對應的心態,行動其實是完全不在一個層次的,確切的講,現在我相對同齡人而言的自律,這個心理動力其實很重要源自我理解了這個社會現實一面的必要性,包括我現在我能夠耐著性子去做一些繁瑣枯燥的工作,只是明白這是我相對而言我看到選擇的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