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生活中,管好自己的嘴,守住自己的心,不談論是非,不揭人短,不過分張揚別人的過錯,這才是有德之人。
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溫暖人心,也能讓人心寒。不聞人非,不視人短,不言人過,謹言慎行,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不聞人非,不視人短,不言人過,對自己而言,是最高級的修養,對別人而言,是最大的欣慰。
說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常言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有的時候,話說多了,可能會讓自己陷入窘境,不如謙虛沉默,把話埋藏在心底。聰明人最了不起的能力,就是不說。而那些口若懸河,喜歡搬弄是非的人,也必定是喜歡捏造事實的是非人。說人是非者,損人不利己。不言人非,不僅是為人處世最根本的修養,也是一種人生的智慧。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人與人相處,不必過多談論別人的私事,更多的時候也要考慮對方的感受。小心說話,謹慎做事,才是智慧的表現。
大庭廣眾談論他人不愿提及的私事,是最讓人心生厭惡的,也是最自討苦吃的行為。我們在與人交談時,不揭人短,不言人私是最基本的修養,給別人留余地,也是在給自己留退路。不該說的一句都不可說,否則會帶來災禍。嘴下留情,心存善良,才能為自己帶來好運。
論人先論己,知人先自知,能了解和認識別人的,是明智的人;能了解和認識自己的人,可謂是高明的人。
在指責他人前,一定要先好好審視一下自己。指責他人時,先檢視自己。只有自己足夠優秀,才有評價別人的資本。不斷的檢視自己,了解認識自己的不足,虛心接受,不驕傲,不自滿,才能更好的修煉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愿提及的過往,這些事如果被說出來,無疑會深深的傷害別人,可能還會給自己帶來禍端。所以,說話一定要有分寸,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心里要權衡利弊,避免口舌之爭給自己帶來的麻煩。
切合時機地緘口沉默,是懂得,是選擇,是善良說話這件事,說得多,不如說得對。說得對,讓人洗耳恭聽;反之,讓人充耳不聞。其實,會說話,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的必修課。不揭人短,是說話的基本素養。俗話說:“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言語一旦傷了人心,比身體受傷更難修復。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沒人不愛面子,但傷了面子,便傷了人心。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
瘸子面前不說短,胖子面前不提肥,“東施”面前不言丑。說話不揭短,應是一個人說話的基本素養。不知他人苦,就不要說“何不食肉糜 ”,沒經歷他人的傷,莫勸人大度。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他人的經歷你沒經歷過,他人的感受你也無法體會。
看過這樣一句話:“每逢你想要批評別人的時候,你就要記得,這個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擁有你的優越條件。”當你不了解別人的經歷時,就不要貿然做出評價。看破不說破的背后,不只是管住了嘴,更是設身處地,體諒他人尷尬的善良。那些身邊會說話的人,讓關系相處融洽。因為他們,會在難堪時機智地幫你解圍,會在尷尬時幫你化解危機。
“智者思而后言,愚者先言而后思。”說話出自天性,不說出自智慧。看破不說破,是一種洞察力,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有人曾說,“我不在乎說話之術,而在意說話之道。我的說話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其實,會說話的核心,就看你心中是否有他人。說話不揭短,是懂得對他人的弱點保持沉默,給人留面子;知人不評人,是懂得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背后是理解和寬容;看破不說破,是懂得給人留臺階,保護他人自尊,閑談莫論人非,做一個精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