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幸的,我得承認,我曾經是個愛發朋友圈的人。
最多的時候,一天發四五條,從自認為好看的自拍到每天吃到的美食,從小確幸到小感傷。在這里我樂此不疲的記錄時光的痕跡,和熟悉的不熟悉的人分享快樂和悲傷。
每天無時不刻抱著手機,我天真的以為孤單和渺小的我能在這里找到和朋友升華友誼,提升自我價值感和存在感的捷徑。
后來年歲漸長,生活里發生的一些事讓我慢慢對“朋友圈”有心的觀察起來:
好友的生日聚會,我親手制作了一份用心的禮物贈與他,他對這份禮物愛不釋手,聚會中大家閑聊寒暄的間隙,她默默的拍了照片發了朋友圈,而后一直守著手機刷新,看他悶悶不樂的表情,大家都關切地問他怎么了?他愁眉苦臉地回答說不知道怎么了,竟沒有一個人給他點贊。一場本來溫馨快樂的生日會竟因為朋友圈沒有評論和點贊而破壞了心情;
前段時間我去參加一項比賽,得了一個獎牌,我把這份喜悅和好姐妹分享,她的第一反應并不是關心這個比賽本身,竟然是:你沒有照下來發個朋友圈嗎?
和多年不見的兄弟晚上出去喝酒談心,幾個好哥們兒自拍合照發個朋友圈,本來是為了保存友誼。卻因為忘記屏蔽公司領導,第二天上班沒有精神,被領導看到這條朋友圈,發火批評教育,同事關系更為緊張;
越來越覺得,朋友圈這個功能,讓我們的生活本末倒置。
認真觀察人的朋友圈:從公司老板上司同事,到身邊親戚朋友一面之交,每個人都在記錄,展示,分享……熱熱鬧鬧,好像一個小小的手機,我就能知道所有人的生活起居,喜怒哀樂。但你看到的未必真實全面。
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上線之前,一定是把人性研究的透透徹徹,真真切切。我也相信科技的發展的原意是出于善意。是我們掉進了怪圈里,反而弄丟了真實的生活。
發朋友圈是生活的目的嗎?亦或是發朋友圈真的能讓人和別人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出門旅行,非要湊夠九張圖,每一張精挑細選調濾鏡拼圖美顏。還要守著時不時刷新回復朋友的評論。真正欣賞風景用旅行給自己心靈洗禮成長的時間被擠壓了多少?
傷心委屈或氣憤的發泄,不但把自己的私生活和真實感受放在公眾面前,一些因為憤怒而罵出的語言既污染了別人的朋友圈,也拉低了他人對自己的印象;
至于那些曬美食,無論再美味精致,他人也無法從圖片里也品嘗到。還能從側面讓人隱隱覺得你閑的蛋疼;
后來,我不再發朋友圈。剛開始是不習慣的。每件新鮮事,總恨不得馬上和全天下分享,后來就慢慢習慣。我發現不發朋友圈的人生,能收獲更多。
我專心品嘗美食,認真欣賞風景;
獲得某樣成就不再想去炫耀,心態更平和謙虛;
碎片時間,我不再自拍。在包里放了一本書,總能讀幾頁;竟然這樣讀了若干本書;
不再在分享心情的同時暴露個人隱私,成為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如果想記錄時光就拍下照片沖洗珍藏,如果想和朋友交流感情就直接找Ta聊天。回歸生活本身,讓朋友圈里的喧囂浮躁淡去。認真過生活,生活更真實充盈。
后來認識一個人,我不再去翻他的朋友圈,我想要你從真實接觸里認識我。我也想從生活本身知道你是一個怎樣的人,而不是你精挑細選過后想要貼在身上的符號。
在這個浮躁的快節奏社會里,我想要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