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讀《管晏列傳》有感
? ? ? ?儒家創造了“君子”和“小人”兩個概念來把形形色色的人做了一個簡單明了的劃分,如此一來,問題就變得很簡單甚至很粗暴了。國君可以分兩種——賢君、暴君,臣子可以分兩種——忠臣、奸臣,學生可以分兩種——優等生、后進生,甚至小孩子看電視劇都會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在一部《論語》中,我們常常都可以看到這樣明快的對比——“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在自我期許和自我認定中,我們一定會自認為“君子”,然后再以“君子”的眼光批判其他的“小人”,而在諸如此類的談論中,98%的人都會有其“小人”之處。
? ? ?但當我們回頭看看司馬遷的《管晏列傳》,再來想想這個問題,就會發現更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管仲在貧困的時候“常欺鮑叔”。這是太史公的記錄。而管仲自己也在后來承認了這一點,他說:“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我們不妨設想一下,今天我們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合伙做生意,如果朋友常常在利潤的分配上占你的便宜,你會認為他是個君子嗎?我想一定不會,而且說不定會發生絕交甚至對簿公堂的事情。所以,管仲并不是儒家所認可的典型的君子。因為儒家的君子是一定要“見義忘利”的。
? ? ? 但管仲是個小人嗎?大家一定會注意到,他在當上了齊相后,以政治綱領的形式提出了“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核心價值觀,而其中的“四維”,就是儒家所說的“禮義廉恥”啊,他對齊國所有人提出了”要做君子“的理想追求。在他的帶領下,齊國一天天走向富強,甚至在他死后,齊國”遵其政“,還是”常強于諸侯“。我深深相信,在當年的齊國,在所有齊國人的心目中,管仲一定是個不折不扣的君子,在這樣的全民崇拜下,管仲才會”富擬于公室“”齊人不以為侈“。然而管仲真的是君子嗎?
? ? ?在我心目中,管仲其實是個非常真實的人 。他最可愛的地方是他在發跡以后居然做了這樣的內心獨白:”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為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你可以想象,今天一個功成名就的大官會坦誠當年的糗事嗎?在鎂光燈下面對記者承認自己貪財、辦事不牢、怯懦、背叛舊主、貪慕功名?恐怕很難。但管仲承認了,雖然也不乏為自己一系列糗事和歷史污點進行解釋甚至粉飾之處,但最重要的是,他承認客觀事實,而且,他感激信任他的鮑叔,他的知己,雖然鮑叔沒有說,但他一直知道鮑叔的理解和信任。有多少功成名就的大人物愿意感激和感恩?在人生巔峰的時候,人往往因為海拔太高而目中無人。?所以管仲并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小人,小人沒有感恩的習慣。
? ? ? ?于是問題來了——管仲到底應該屬于君子還是小人呢?兩難。?
? ? ? ?于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君子和小人的二分法并不是萬能的,君子很偉岸,但如“不能至”,我們也只能“心向往之”,卻絕不應自以為君子去評判其他的“小人”。正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冷子興之口抒發的一段議論——“在上則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為大兇大惡”。其實包括我們在內的千千萬萬人,不也和管仲一樣,時君子時小人,貧時起貪心,亂時求自保,常常需顧念家人孩子嗎?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們至少可以期許,我們也能和管仲一樣真實,真實地知道自己所做的為何。如果有幸,在我們失意失利甚至不堪的時候,出現了屬于我們的鮑叔牙,給我們一個寬容的微笑、一個理解的握手,我們還能銘記五內,在走過坎坷后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