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書讀起來比較有趣,但是卻提出了對于我十年來一直從事的銀行業的至關重要的話題,那就是銀行是否會消亡?其實,這個話題并不陌生,可以說在十年前,我還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在國外的有關金融市場的介紹里看到這個思考。那個時候銀行消亡的原因主要圍繞“間接金融”的低效和高成本,而日益發達的資本市場給予融資人更加高效、低成本和多元的融資渠道。加之“利率市場化”和“宏觀金融監管的放松”,人們似乎看到了銀行消亡的前景,然而,現實卻不是這樣的,相反的,十年里美國爆發嚴重的次貸危機,大批標榜著創新、高效的投行機構,甚至包括有百年歷史的“美林”、“高盛”等久負盛譽的大型投行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甚至有部分還破產重組。反觀銀行業的沖擊好像要小得多,特別是一直以來不善于發展中間業務、創新投行業務的銀行集團都能夠較為安全的渡過這次危機。那么,到底是我們的判斷有誤,還是銀行天然的具備存在的必要性?
? ? 看完這本小書,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數字化時代的高科技革命也許真的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首先,我理解的銀行,無論在任何國度,在任何體制內,銀行都是“中介”的鮮明代表,具有強烈的政府法定經營特色,是社會信用創造和法定貨幣的發行、流通和金融資源的分配機構。用現在流行的話就叫做“中心化”的金融機構組織,占有社會絕大多數的金融資源,這里包括了:金融證券的定價權、優秀人力資源的聚集地和社會投融資信息的獲取權。銀行與政府部門緊密配合,依賴政府的金融牌照和利率政策,通過主要以“債權”融資方式,獲取利差,獲得利潤。其次,國有銀行內部高度的中心化,有時還會行政化,組織形式多以部門化為主,等級森嚴,網點眾多。近些年來也有不少銀行開始所謂的“扁平化”、“流程化”改造,但是鮮有成功者。創新的主要戰場都跑到了“影子銀行”的表外業務中去,通過“高杠桿”和搭建“通道”的方式來規避監管,變相的提升融資客戶的融資成本和擴大融資對象的范圍。再次,銀行特別是銀行集團,近些年來多采取設立、并購多家子公司的方式來搞綜合化經營路線,所謂的拓展盈利渠道和方式,另一方面也是變相實施“混業經營”,謀求“監管套利”。這樣的發展趨勢著實令人擔心后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穩健發展能力,近兩年來經濟轉型中銀行的利潤大幅下降,不良攀升,可見一斑啊。
? ? 那么,作為銀行的從業者來說,讀過這本小書以后,說實話一方面是不好受,不愿意面對這樣的前景。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深刻地意識到,且不論“銀行消亡論”對與錯,書中給出的數字化時代下創新創業企業對于傳統銀行的沖擊確實十分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思考的。
其一,傳統銀行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客戶為中心?”。口號真不是生產力,客戶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可以說家家銀行都有,但是做的好壞與否,成功與否確實差異巨大,一句話:以客戶為中心,其實要以客戶的體驗為中心!因為,銀行業提供的是服務!體驗不好,一切扯淡!
其二,銀行業未來靠什么盈利?暫且不說國外,看看我們國內的銀行業務和產品,有多少是高度同質化的?有多少是靠“渠道”而非專業服務的?有多少是靠人海戰術而非科技力量的?相信在數字化時代,產品差異化和專業化將是給客戶帶來優質體驗的關鍵!
其三,銀行未來的組織架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看完本書你將明確的了解到,更加靈活、高效和“小團隊”的組織將會成為主流,科技系統不僅僅是核心的銀行結算系統,銀行所有的業務都將“在線化”、“數據化”、“智能化”。書中建立貝塔銀行的嘗試也許是一種“溫柔的自我變革”,現實中百度和中信銀行組建的“百信銀行”我理解就是一種這樣的嘗試。
? ? 總之,銀行未來會不會消失?答案我還無法確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銀行如果不積極主動的尋求改變,將會沒有機會再改變!”
? ? 2018年3月4日在鄭州開往北京的高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