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可以收獲知識和談資。一日不讀書,別人識不出,三日不讀書,智商輸給豬。雖是戲言,但時間一長,別人就發現你言語無味,面目可憎。讀書學習過程中,攔路虎很多,一定要記住這三點。
1讀書別顛倒主次順序。
讀書沒有方向,就像漫無目的散步,到處走走停停,淺嘗輒止。所以讀書要確立目標,大部分人既想做通才,又想當專才。知識面廣、信息量大是通才的要求,專才需要精通某個專業領域。關鍵要先做到專、精、尖,然后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廣度。很多人把順序顛倒,花大量的時間一味的擴大井口面積,而忽視井口的深度。所以,即使費勁全力,也沒法打出水來。
2讀書不要過于注重形式
現在手繪和思維導圖非常火,如果自己不會,感覺就像矮人一大截。過去的學者很少會思維導圖,照樣學富五車,例如趙元任精通物理、數學和心理學,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同時也是中國現代音樂學之先驅。在民國,他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這樣文理兼修的大師不可多得,據說他到清華大學,校長都為他排課犯愁,因為他太牛,什么課都能教。他的成功和思維導圖沒有任何關系。
讀書學習的關鍵是領悟和理解,畫圖只是一種加深記憶的工具。過分抬高工具的地位,就會走向形式主義的道路。書非畫不可讀就太極端了。
3讀書一定要思考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讀書學習要主動思考,發現問題才能深入學習。如果只是思考,腦袋空空,沒有任何知識儲備,這樣的思考就是空想,沒有任何意義。
在圖書館,我們經常看見有人很早就去占座自習,這些人一天都待在自習區,一會玩個手機,一會拿個耳機掛在耳朵上,手里拿支筆,卻很少動筆寫字,書更是隨意的翻。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他們是在用外表的勤奮掩蓋內心的懶惰。記筆記和思考問題是花費心血的,一旦開動腦筋,會消耗氣血。為什么有的人認真復習考試,如同生了一場大病,因為精神消耗太多,氣血不足。而那些假裝學習的人可以一直在舒適區待很久,并不是說明他們毅力強,有多刻苦,而是因為不動腦太舒服罷了。
《異類》這書談到,一個頂級高手每天逃離心理舒適區,進入學習區最多四、五個小時。所以那些長期學習但效果差的人缺乏思考的習慣,是一種表演性的學習。因為 ,只要拿起書,坐在書桌旁,內心就沒有愧疚感。畢竟讀書是件多么光榮的事情。任何人都無法指責我,盡管天知道你是怎么在讀書的!
以上三點,只要有一個沒做到你就會走很多彎路,在讀書學習時做大量的無用功。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讀了那么多年書,仍然讀不好的原因。
一個人一生專心讀書的時間非常有限,從孩童到青年,彈指一揮間,光陰似箭。如何在寶貴的年華保持正確的讀書姿勢,是你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磨刀不誤砍柴工,當你在讀書學習中遇到上述問題,一點要及時糾正止損,否則你會成為書本的奴隸,終日在書海中勞碌奔波,最后如同大海撈針般的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