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只想用目光采集一個個片段,像是蝴蝶標本一樣存儲在記憶中。在寂靜黃昏里,在午夜的輾轉中,在腦海的幕布上悄悄上演。面對一望無垠的水域,滾滾濁浪的奔流,感受浪花淘盡后,英雄遺留在時空的暢想。感受熊熊火焰點燃后,赤壁上空經久不散的黑煙,還有瑟瑟秋風中,逐漸消失的沉煙。
資陽市,四川省轄地級市,古代文豪萇弘、董鈞 、王褒并稱“資陽三賢”,樂至是開國元勛陳毅元帥的家鄉。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南與內江相鄰,北與成都、德陽接壤,東與重慶、遂寧毗鄰,西與眉山相連,是四川省唯一一座同時連接成渝“雙核”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資陽公元前135年西漢時期置縣,后設州、郡,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
資陽市“三賢文化公園”是浙江振越建設集團打造的。所謂“三賢”,即孔子樂師萇弘、西漢駢文鼻祖王褒、西漢經學教育家董鈞。“三賢文化公園”以資陽歷史文化名人作主線,展現資陽文采風流。同時,圖書館、文化館也布于園內,提升了公園文化的內涵。
古代三賢萇弘:萇弘,字叔,資陽市忠義鎮高巖山人。東周內史大夫,博學多才,擅長天文,精通音律,著有《大荒東經》等15 篇,享有“智多星”之美譽。公元前 492年,周敬王中離間之計, 殺害了忠心耿耿、年近九旬的萇弘。
王褒:王褒,字子淵,資陽市昆侖鄉墨池壩人。少孤,家貧,事母至孝,以耕讀為本,才華橫溢。漢宣帝時,益州刺史邀他作客,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中和》《樂職》《宣布》詩,深受漢宣帝賞識。
董鈞:字文伯(前12年~63年),資陽市雁江區人。漢五官中郎將,經學家、教育家。 對傳播儒家思想,尤其是傳播和發展慶氏禮學,對后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車城公園座落在資陽四三一社區,占地面積雖然不大,可這里有亭臺樓閣,各種樹木成蔭,紅梅花卉等競相爭艷。是人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大家來到這里,曬太陽談天說地,舞長劍健身修行,其樂融融。
資陽九曲河原名資溪,據1944年縣志記載“資溪在縣西二里,有橋跨其上,原名二里橋,清知縣楊周冕改名九曲,以溪至此,營河九曲,然后南遷折雁江也。”自此人們將資溪改稱為九曲河了。翠竹依依,柳絲綿綿。片片竹葉,親吻著湖面,粼粼波光,如輕歌曼舞。兩岸青山,相映在碧波蕩漾的河套里。竹樓亭閣,別具一格,跑馬劃船,任你游玩。
沱江,長江上游支流。位于中國四川省中部。發源于川西北九頂山南麓,綿竹市斷巖頭大黑灣。南流到金堂縣趙鎮接納沱江支流——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等四條上游支流后,穿龍泉山金堂峽,經簡陽市、資陽市、資中縣、內江市等至瀘州市匯入長江。雁江段。
沱江三橋,位于四川資陽市雁江區。沱江三橋由四川川交路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沱江三橋西起蓮花街道辦事處城北沱江新城,東岸與迎賓大道相接。
蓮臺寺始建于唐朝,幾經興衰,因唐高僧智詵和尚曾主持蓮臺寺,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鳳嶺公園內異地重建,已初具規模。蓮臺寺在四川資陽城北3里許的蓮花山上。
民國38年《資陽縣志稿》轉引舊志,蓮臺寺,智詵披剃出家處。他出家后,在蓮臺寺前鑿池種白蓮。舊說,蓮花不常開,若遇科場年,蓮放,科名如其數。明末寺毀,寺前匾鐫“龍蟠鳳翥”四字,筆勢雄偉。
因智詵在蓮臺寺出家,到明朝,“蓮池夜月”被列入資陽八景,成就無數佳話。每屆秋高氣爽,玉宇澄清,皓月當空,花影搖曳,人靜景幽之時,最見風致。
字庫塔的前生今世
傲然屹立數百年
字庫塔塔體較大,有五層高,內里是一個直抵頂部的完整空間。舊時塔頂上有探照燈,每到夜晚,把雁江東渡照得夜光如晝,南帆北楫,商務繁忙。塔面江處有一小門,可供人進出,塔里一度還作為輪渡管理人員住處。1976年資陽沱江大橋落成,汽車輪渡廢弛外賣,沱江東渡邊,只有巍巍字庫塔昂然而立,見證著古老雁江的繁華往事。
一株樹體不大的樹,盤根錯節于字庫塔頂端。在這無土壤的塔頂,樹發達的根須顯耀著樹齡的久遠,也昭示著塔的古老與滄桑。從塔身斑駁脫落處可以看出字庫塔為磚造,塔身較大,有五層六面,看起來古樸斑駁。塔身上的花紋為浮雕,經過數百年歲月的侵蝕,早已殘缺不全;塔門風化嚴重,橫額“合身而化”只隱約可見一“化”字,其余字已無痕;右聯無痕無字,也無從考證;左聯依稀辨認出是:“到烘爐后還太極初”。塔身面江有一小門,躬身由內向上張望,只見里面沒有任何隔層,如煙筒般,黑黑一片,盡是煙熏火燎的痕跡。 資陽人夏朝時便在蓮花山下的北門壩建立城池稱“資邑”,沱江資邑城區段習稱北河、東河。資陽自古水運發達,城市建設繁榮,文化發達,留下不少文物古跡。資陽人歷代人才輩出,著名的有東周萇弘、西漢王褒、東漢董鈞,被稱為“三賢”。資陽人對文化的膜拜是深植心底的,文化命脈生生不息。到了明初,為了祈禱文昌帝君顯靈,多出人才,資陽人廣植黃桷樹等風水樹,擇地修建文風塔。東門字庫塔即為在那樣的背景下修建的字庫塔之一,它也是資陽悠悠古老文明的見證。
東門字庫塔,它的存在不啻為一段傳奇。數百年的歲月腐蝕不曾侵垮它,歷史上有記載的幾次特大自然災害不曾摧毀它。1898年的戊戌大水,渾濁的江流狂躁發瘋,洪峰淹得東門字庫只露那個圓溜溜的寶頂,它卻巍然挺立;1981年7月14日,沱江陡漲,又淹了字庫塔,這罕見的特大洪水仍沒能沖倒它;2008年5月那場驚心動魄的地震也未能震垮它……
敬天惜字傳文脈
字庫塔是古人專門修建來焚燒字紙的專門建筑,是古代文人對字紙所負載的文化頂禮膜拜的一種表現。“字庫塔”、“字庫”或“惜字宮”是四川的通常叫法,它還有很多稱謂,如“敬字亭”、“圣跡亭”、“惜字塔”、“文風塔”、“焚字爐”等。
愛惜字紙、耕讀傳家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漢文化里有“惜字如金”、“敬天惜字”的傳統習俗,古時人們認為文字是“古圣賢心跡”,而且極具靈性,非常神圣,拒絕對文字有一點褻瀆和怠慢。而糟蹋字紙會得罪神靈,受到懲罰并禍及子孫;更有甚者,輕賤字紙會瞎眼睛,穢用字紙還會生瘡害病等。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廢棄的字紙在焚燒中“羽化成蝶”、“過化存神”,浩浩文風隨之散播四方。
當年的資陽城,民間每隔數日便有專人挑著竹筐沿街叫喚:“收字紙啰!”于是,各家各戶便把堂屋中掛著的竹簍取下,把平日收存的字紙交與此人集中放置于“字庫塔”中。每年倉頡公、文昌帝君生日那天,雁城眾讀書人便聚集于字庫塔前,舉行“倉頡紀典”儀式后再焚燒字紙,最后將灰燼清出,倒入被稱作“香亭”的木盒,由本地最德高望重的文人抬至沱江畔,行紙灰入海之禮,一路鼓樂相隨,熱鬧非凡……讓人感受到先民們焚燒字紙時的虔誠,以及雁城先民“耕讀傳家、愛惜字紙”的淳樸民風。
現在東門字庫塔,雖然早沒有人去使用了,塔里不再有裊裊煙火,沒有了灰燼,沒有了燃燒后的余溫,但是字庫塔是雁城千年文脈不絕、時代傳承的見證。
在悠悠歷史的長河中,社會的發展里,字庫塔支撐著資陽的人文精神和聚焦著資陽的文化底氣。承載過無數雁城先民沉甸甸厚望的東門字庫塔,飽受了數百年的歲月侵蝕,經受了數百年的煙熏火燎,歷經數次特大洪荒。它在時光的磨礪中櫛風沐雨巋然不動,在河畔靜靜站立,與它對面的字庫山上近年新建的字庫閣遙遙相望。如一位莊嚴、厚重的老者,守望著這方土地,看護著往來的子民,見證著雁城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