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我們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復無常。如果仔細想一想故事本身,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根本是另外一回事。
某人喜歡猴子,于是養(yǎng)了一群猴,寧可家人少吃點也不愿意餓著猴子,后來實在沒糧食了,才減少猴子的口糧。怕猴子不答應,就先問猴子:“給你們橡子吃,早上三顆,晚上四顆,行嗎?”猴子們聽了十分惱怒,他又問:“那早上四顆,晚上三顆,行嗎?”結(jié)果猴子們非常高興,紛紛答應。
猴子真傻,跟過去比吃的減少了,在減少的基礎(chǔ)上,主人只是把早晚的份量調(diào)換了一下,猴子怎么就高高興興接受了呢?故事是騙人的吧?不見得。
孩子穿衣
讓我們來換一個場景。父母幫小孩穿衣服,如果孩子不合作,父母很快就會失去耐心,于是孩子鬧得更厲害,一場戰(zhàn)爭下來精疲力盡。最近,許岑寫文章講述了他的經(jīng)驗,穿衣服鞋子換紙尿褲都不在話下。許岑是這樣子做的,他問一歲多的許聞:
穿衣服時,問:"是媽媽給你穿,還是爸爸給你穿?"
穿鞋子時,問:"你自己穿一只,爸爸給你穿一只,好不好"
換紙尿褲時,問:"你自己選一片好不好"
就這樣,原本不配合的許聞,竟然噔噔噔地跑去,隨便抽一個紙尿褲,樂呵呵地讓爸爸幫他換。
自主選擇
細心的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咦,怎么覺得跟朝三暮四的故事很像?最終許聞還是得穿衣服,穿鞋子,換紙尿褲,但是在回答了爸爸的選擇題之后,他態(tài)度改變了,不再抗拒,而是高高興興地讓爸爸來幫他。
為什么一個簡單的選擇題竟然就能讓孩子高興地合作呢?因為“選擇”這件事創(chuàng)造了自己做主的感受。孩子覺得自己似乎做了主,所以不再抗拒,變得愿意做這件事。雖然孩子并沒有獲得真正自由的選擇,比如選擇不穿衣服、不換鞋子,不換紙尿褲,但是孩子仍然獲得了一種選擇的感覺。
內(nèi)在動力
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哪怕這個選擇本身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干脆是虛幻的,但是這種“我在選擇”的感覺讓孩子覺得擁有了自己做主的感受。自己做主,能激發(fā)出一種特殊的動力——內(nèi)在動力。
關(guān)于微乎其微的甚至是虛假的選擇帶來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為此做過實驗。
老師讓兩組學生使用一個科幻主題的教學軟件,在游戲中做數(shù)學題擊敗敵人。一組學生可以在游戲中選擇自己的頭像,給自己的飛船以及敵人的飛船起名字,而另外的對照組則完全沒有類似選擇頭像和起名字的權(quán)利,完全是系統(tǒng)隨機的安排。結(jié)果顯示,有選擇權(quán)的學生們學習更有熱情,甚至放棄休息時間來練習。看起來毫無意義的選擇權(quán),卻給孩子帶了很大的學習動力。(參見《成功,動機與目標》一書)
其實不只是孩子,大人也一樣,我們都喜歡自己做主。我們都更愛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別人讓我們做的事情。比如,同樣是讀書,要是別人逼著我們看某本書,通常幾分鐘就看不下去了,而且還會對這本書產(chǎn)生莫名的厭惡感,可是如果是我們自己主動選的,常常拿起來就放不下去。
如何應用
作為家長,在孩子不能自理的時候,需要幫助孩子;當孩子沒有自制力的時候,需要指導孩子。這些時候,不講策略,只是利用權(quán)威來逼迫,只會讓情況更糟,就像早上的穿衣服戰(zhàn)爭一樣。
我們可以利用這里的方法,舉一反三來做一些簡單的嘗試。在幫助或者指導孩子的過程中,利用人物,物品,時間,地點,方式等因素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自主選擇的感覺。
人物:爸爸幫你洗,還是媽媽幫你洗?
物品:你穿這雙鞋,還是那一雙?
時間:你是現(xiàn)在做作業(yè),還是15分鐘后再做?
地點:你是在書房練習,還是在客廳練習?
方式:你先做數(shù)學還是先做語文?
像上面這樣,根據(jù)實際情況,可以創(chuàng)造出很多選擇的機會。
有句話說“自由的孩子最自覺”,其實可以改成“感到自由的孩子最自覺”。在可能的范圍內(nèi),盡量給孩子多一些選擇的自由。哪怕只是一個微乎其微的選擇,都能給孩子帶來自己做主的感受,滋養(yǎng)孩子心中的內(nèi)在動力。一旦有了內(nèi)在動力,困難什么的都不再話下,因為這件事已經(jīng)不再是父母的目標了,而成了孩子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