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從不會傾聽
生活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盡管有種種相似之處,但此刻的人,事,物,我們從未見過,也不可能再見。所以,傾聽他人最重要的事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的地體會對方。
這太難做到了,當別人向我們傾訴痛苦時,我們總是忙著安慰,當別人傾訴煩惱時,我們忙著提建議,當別人向我們傾訴憤怒或不滿時,我們忙著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感受,似乎只有這樣說,才是對傾訴者的尊重和理解。
可是,傾聽,意味著全身心地體會他人的信息——這為他人充分表達自己的痛苦創(chuàng)造了條件。正像佛教格言所說:“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
不忙著表達,我們才有時間和心境來體會傾訴者的話語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候,我們還需要通過詢問來了解我們的猜測是否準確,這里要注意的是,我們和與自己交流有困難的人(也許是性格原因、也許是有誤解)談話時,要了解他的狀態(tài),避免責備自己。不要說“你是在生我的氣嗎”,而要說“你不高興是因為你需要理解?”就是說,把注意力放在他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這時候,更需要我們有一雙智慧的耳朵,通過他的表達,去捕捉他內(nèi)心的需要。我老公的生日是陰歷八月十六,這么特殊的日子,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怎么會忘記他的生日呢?可我今年在生日的當天就真的忘記了,當然也忘記了提醒孩子們對爸爸表達祝福了。一周后的一天,我和他打電話時說周末補過一下,他很無所謂地說:“你們買個蛋糕吃就行了,我不注重形式。再說都過去了。”當時,我還沒看到這一章,我不知道要傾聽他的觀察、感受和需要的技巧,即便是現(xiàn)在,我也不知道表達的技巧,我就是有事直接說事的直腸子。但我心里充滿了對家人的愛,愛他就會去想他的需要,透過他的語言和語氣,我感受到了他的需要,那個周末,全家人開開心心地給老公過了生日,孩子們送上了別出心裁的禮物,老公特別高興。回想起來,當老公跟我說他不想過生日時,我心里充滿了愧疚和自責,我把注意力平均分在了他的需要和我做錯了什么上。按照盧森堡的說法,這是不對的,這樣我們就不能全神貫注地去體會他人的需要了。
所以,愛別人的話,傾聽根本就不需要練習。對于那些不夠親近的,或者是陌生的人,那我們也試著去理解,詢問,去感知他們真正的需要,這樣,我們就真的加深了和別人的聯(lián)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