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成功者和掙扎者之間的區別在于他們相反的工作方法:從里到外對從外到里。
從外到里的寫作#
掙扎型作家傾向于:憑空想象出一個想法,稍加醞釀,便直奔鍵盤 —— 481 (舉例)
“他一邊想象一邊寫作,一邊寫作一邊夢想,但是整個過程中,他就想一個快要淹死的人一樣死死地莊主他最喜歡的場景不放,直到重寫本搞出來另一個結局......于是乎改寫第三、第四和第五稿,但程序總是一樣的:他死抱住心愛的場景不放,用新的講述方法將其紐結在一起,指望找到一個說得過去的故事。”
從里到外的寫作#
成功作家傾向采用相反的程序。如果一個劇本從創意到定稿可以六個月完成,這些作家通常會花掉潛四個月在一摞摞三乘五的卡片上寫作:每一幕分為一摞、一共三螺、四摞,或許更多。在這些卡片上,他們創造出故事的步驟大綱。
步驟大綱#
顧明思義,步驟大綱是指一步步講述的故事。
作家采用單局或復句,簡單明了地描述出每一個場景發生來什么,如何構建和轉折。例如:“他進屋意味能看見她在家,但卻發現來她的字條,說她已經永遠離開。”
每一張卡片的背面,作家標明,在故事的設計中他認為這一場景對什么步驟有用——至少暫時他這樣認為。那些場景設置激勵事件?哪個是激勵事件?幕高潮?幕中高潮?二幕?三幕?
之所以這么做,僅僅為一個重要原因:他想要毀掉自己的作品。品味和經驗告訴他,他寫出的所有東西,百分之九十只能算是平庸,盡管他不乏天才。在對質量對耐心追求中,他必須創造出比他所能使用的多得多的素材,然后毀掉。
他可能會以十幾種方法素描出一個場景,卻最終把關于這個場景的想法拋到大綱之外。
一個對自己才華充滿自信的作家知道,他的創造力是沒有極限的。所以他會毀棄一切他認為不夠理想的東西,去追求一個完美無暇的故事。
但這一程序并不是說作者沒有在填寫稿紙。各種研究和想象塞滿來一個檔案柜,而故事則嚴格按照步驟大綱逐漸形成。
幾周或幾月過去,作者終于發現來他的故事高潮。故事高潮在手,他于是根據需要從尾到頭地改寫。現在他去找朋友,開始侃他的故事。
他可以親眼看著故事在別人眼里發生。所以他一邊侃,一邊研究對方的反應。朋友是否被我的激勵事件勾住?是否在欠身傾聽?或者是否在看向別處?故事高潮時,是否得到來我想要的強烈反應?
俺步驟大綱侃出來的任何故事,講給一個聰慧敏感的人聽時,必須能夠吸引注意力,使他保持興趣打十分鐘,并打動他,使他獲得一種有意義的情感體驗,以此來報答他的專注。
無論類型如何,如果一個故事連十分鐘的吸引力都沒有,它又怎么能吸引觀眾達110分鐘呢?
處理臺本#
為了對不住大綱進行處理,作者將每一個場景從一兩個句子擴展為一個段落、現在時的一個時刻接著一個時刻的描寫: —— 486(舉例)
在處理本中,作者應指明人物在談什么,但絕不要寫出對白。相反,他要創造出潛文本。
我們可能會以為我們知道我們的人物的真實情感,但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直到我們把它寫下來。 —— 486(舉例)
在處理臺本階段,我們會不可避免發現,我們以為在步驟大綱中能以某種方式行之有效的東西現在卻需要改變。研究和想象從未停止,所以人物及其世界仍然在成長和發展,引導我們對任意數目的場景進行修改。我們不會改變故事的總體設計,因為我們每次找別人侃的時候,它都行之有效,但是在那一結構之內,場景也許需要刪減增加或重新排序,直到每一個時刻都能生動地活起來。
熒幕劇本#
現在要將處理臺本的描寫轉換成熒幕描寫并加上對白。此時寫出的對白肯定是我們所能寫出的最好對白。任務已經迫不及待地要說話。
在初稿階段,仍然需要進行變化和修改。
在最后定稿之前,也許還要進行幾次潤色。
你必須增強你的判斷力和趣味,一種對自己的敗筆的鑒別力,然后鼓起不懈的勇氣來根除弱點,并把它們變成優點。
如果跳過這個階段,寫出的第一稿不是一個劇本,而是一個冒牌的處理臺本。
明智的作家會盡量推遲對白的寫作,因為未成熟的對白寫作會窒息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