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看到這張圖片,我覺得應該寫點東西。
圖片可以解釋為一個故事,小孩被囚禁在大人的腦袋里,大人緊皺著眉頭,沉思而嚴肅。小孩子,撅著嘴巴,兩眼委屈的望著籠外。這張圖片形象的表達了現代社會的教育矛盾。大人可以解釋為一個社會,也可以為一個家庭,嚴肅的表情表示大人特別關心孩子,對于孩子的關愛很慎重,緊皺的眉頭說明大人在面對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不足有所認知,但又沒有方法,當他把孩子囚禁在籠子里的時候,我們可以理解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為了安全,把孩子掌控起來,一個是無知的把孩子囚禁在了自己的觀念里。從壞的方面思考,這兩種情況都有很嚴重的后果,前者會造成孩子孤僻自閉,不善交際,團隊協作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差,情商低的問題。后者會造成孩子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思想僵化,缺少自我認知的能力,扼殺了孩子的潛力。這都是我們不想要的結果,對嗎?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講一個有趣的故事。
搬石頭故事。
一個孩子想要把一個石頭搬到另一個地方,可是怎么搬都搬不起來,孩子的父親站在一邊,不停的在鼓勵孩子。你可以的,而事實是這個孩子的能力是搬不起來的,這是家長忽略掉的事實。
第二個故事還是搬石頭,同樣的場景,孩子的父親同樣是在鼓勵,但是意識到了孩子是不可能抱起來的,于是孩子的父親給孩子講了另一個故事,講述了古代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沒有機械是如何運送石頭的,然后孩子很快通過故事找到了方法。
第三個故事還是搬石頭,同樣的場景,父親告訴孩子你可以向我求助啊,如果自己搬不動,可以借用你所能用到的任何資源,這是最快速高效的方法。
一個故事,三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來的孩子是三種不同的人。對嗎!
那么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孩子我們通常會怎么說呢?
很多家長可能會不滿的對孩子訓斥一頓,光知道玩,作業寫完了嘛,趕緊回去學習去!是吧,這是我們的教育!
我們已經沒有辦法理解孩子的樂趣,于是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所有的興趣都消滅在自己的言傳身教中,卻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往往就是他驚人的天賦所在。
當然在現代社會很多天賦沒辦法和金錢掛鉤,顯得很無用,甚至有些天賦要花費昂貴的金錢才能培養,也很無奈,于是這些天賦成為了我們人類的奢侈品!
(看了一段電視,短片了[大哭])
那么,對于孩子而言什么樣的環境是最健康的,那些條件是硬性標準,那些是軟性標準,這些教育實踐一直是人類不停探索的深海。畢竟教育標準隨著社會進步,人類思想的崛起,以及社會文明的沖擊,顯而易見現在的孩子起步越來越高,很多過時的教育不僅無法教育孩子,甚至會泯滅孩子的天賦。社會進步,人類進化,教育同樣也要升級!
那么對于孩子而言究竟是文化知識重要,還是獨立思考能力重要,再或者智利培養重要。比如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很顯然我們希望孩子是全能的,但是我們無法實現,也無權讓孩子背負如此沉重的任務。所以每個國家對于教育的標準是不同的。比如中國教育是出了名,孩子學習能力很強,基礎知識很豐富。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中國人口基數大,找幾個智商高的并不難,難的是在中國大眾的家庭教育嚴重落后,社會有太多人才埋沒,尤其是在市級以下到農村,很多家庭是不懂教育的,很多家長即時懂點,也不過是三腳貓的功夫,所以在中國很多人基本依賴于國家教育,社會教育,而為此給孩子投入了大量的金錢。
其實,這是個教育的誤區,我們中國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學學學,記記記,完全為了考試而學習,過于單一,其實孩子成長中,每個成長階段不同,可以培養不同能力。這個問題中國的一些好一點學校已經開始實驗中,而很多國外卻早已經玩的爐火純青。接著往下聊。你就會明了了。
說到中國教育,就不得不提美國教育,日本教育,法國德國,英國,這些世界的教育中心。
中國和日本教育更加關注有沒有的答案,標準答案是什么,而美國類似教育國家,更在乎怎么去思考這個問題,結果不重要,所以造成中國孩子進去社會遇到新問題往往會恐懼,而美國學生更喜歡挑戰新事物。而且他們的大學和中國相反我們是嚴進寬出,他們是寬進嚴出。美國教育的優點是,一個,一般一個班三十人左右,教師比例的大。在美國教師不具備權威性,和學生的平等關系。他們的教育是啟發式的,更注重創造力,而美國的家庭準備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說美國父母會告訴孩子,我不得不通知你,你這個月的零用錢超出預算了,去把車庫打掃一下,或者把游泳池刷一遍我就可以再給你些零用錢。中國父母會說,零用錢用完了嘛,自己去抽屜里拿。
比如說美國學生會對自己父母說,我已經攢夠錢了,我要去旅游。中國學生會對自己父母說,我要去旅游,給我一筆錢。
再比如,美國父母會對孩子說,親愛的,你已經成為一個男子漢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主,不要老是依賴我們給你提意見。
中國父母會對孩子吼,放肆,翅膀硬了是不是。敢把我的話當耳旁風。告訴你,就算你長出了胡子,你也是我兒子,得聽我的。
是吧,你懂的!
【接著上篇文章關于中國教育】那說下日本和中國教育不同,說起日本人我們首先會想到幾個詞,武士精神,高素質,高品質。日本是一個集團意識很強且很矛盾的民族,在這里我們只說教育,日本為什么能比中國早一步實現國力的騰飛,不論明治時代,還是二戰后,其教育優勢是不容忽視的,那么它們和中國教育不同在哪里,首先日本教育特別重視幼兒教育,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是沒有道理,一旦孩子成長出現問題,特別難修正!日本教育培養孩子的原則就是七分飽,七分暖,不怕孩子穿的太少,不讓孩子吃的太飽,生病了不像中國就是輸液,他們相信人有自愈能力,日本中學比較重視武士道課,他們相信這種從小吃苦學自理能力培養孩子孩子堅毅永不服輸的性格。除此之外日本從小到大都特別重視孩子的個人素質教育,而中國更具功利主義性質。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走出美亞洲,我們再看看歐洲德國教育,作為優秀教育的中心,德國的普魯士教育和我們天壤之別。
德國教育主要分三個方面,一,基本適合常識,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二,想象力和動手能力,根據興趣學習手工制作,主動做事情。三,保護孩子情感,從小培養孩子思考能力和領導能力。
如果社會需要的不是順從,遵守紀律的勞動人民,而是具有好奇心,創造力,想象力,而又獨立自主終身學習的人,來引領社會實現跨越發展,德國教育精髓不謀而合。說個簡單的案例,德國幼兒園是不分班的,主要任務是玩,溝通學習。而德國教育可以大學轉學,教育制度比較靈活,德國教師也是全球工資最高的國家之一。基本上是國民人均收入的兩倍多。當然在德國想要獲得教師資位,也非常難,至少要過三道關口,一個是,拿到基本的本科或更高學府學歷,二,你得一本正經接受心理學,教育學培訓,參加權威機構考試并得合格成績,最后,你要參加國家組織的教師資格考試并取得合格,好的教育是讓我們能給孩子提供適應她的教育,而不是讓孩子適應我們的教育,在這一點上中國很顯然落人一步。
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德路德金說,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于她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她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她的公共設施多華麗,而是取決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厲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