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蘇菲要去革命了。
她因為把一件毛衣丟了,害怕母親打罵,所以決定和同學(xué)要一起去革命。
在部隊里,入到文工團,充滿干勁、活力的田蘇菲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丟人,什么節(jié)目需要就去什么節(jié)目,漸漸地經(jīng)常飾演一號女英雄,得到了都旅長的喜愛。
田蘇菲其實并不太會演戲,在她母親眼里看來,“人沒上臺胸脯子先上臺,人下了臺屁股還撅在臺上”,純粹是作怪,演什么都很夸張。在以后,她的丈夫,女兒都不喜歡她的表演,甚至覺得丟人。也許唯一真正喜歡她表演的就是那個都漢都旅長了。能夠在她表演時熱淚盈眶,能夠看了她那么多場戲,能夠在臨終前還給她調(diào)去一個營支持她演出。
都旅長喜歡她,可是田蘇菲不喜歡他。但是人們都覺得能夠和一個旅長結(jié)婚,真是天大的喜事,而且為了母親她也可以委屈自己。都旅長本來都要和她結(jié)婚了,因為部隊去剿匪,暫時要離開。都旅長擔(dān)心自己死了,讓田蘇菲守活寡,所以暫時不娶她了。
她就在這個時刻,明白有這么一個男人,事事都為她想,把她看得比他自己重。
田蘇菲喜歡的是歐陽萸,一個十四歲干革命,出身于上海世家,有著藝術(shù)氣質(zhì)的文人。第一眼便喜歡上了,看到他寫的字,看到他的英俊,便陷進去了。歐陽萸和她簡單的幾句話,她都能從里面挖掘出對她各種的在乎。甚至為了他去背字典,去洗被子,去拒絕都旅長。而這,都只是田蘇菲一個人的單相思。
晚年時小菲想,她對自己的孩子都沒有這一刻看著歐陽萸走去的身影更動憐愛心。她在青年和中年時一直看不透這點,總認(rèn)為她愛他風(fēng)度,才華,相貌,崇拜他學(xué)問淵博,欣賞他憤世嫉俗,但她對自己真正悟透,要在白發(fā)叢生,撒謊撒得不錯的時候。
女人一旦對男人動了憐愛就致命了
歐陽萸是一個“集狷狂、柔弱、放蕩不羈、細(xì)致入微于一身”的人,他很容易讓身邊的女人都圍著他轉(zhuǎn),“只要他曖昧一些,不時賞她們一點點體己感覺就可以”,同時,他又是一個不切實際的人,不會過日子的人,生活和日子是不一樣的,他不是一個適合白頭偕老的人。而田蘇菲卻義無反顧的愛上了他。
歐陽萸愛上了別人,一個能夠和他對等的人,可以談得上話的人。可這時,田蘇菲已經(jīng)有了他的孩子。好在,歐陽萸還是負(fù)責(zé)任的,為了這個孩子,和那個女人分手,娶了田蘇菲。
婚后的生活談不上幸福。歐陽萸也給她買很多衣服,但在田蘇菲看來,無非是將她裝扮成另一個他愛的女人。氣質(zhì)這種東西,不是一兩天可以培養(yǎng)出來的,小城市和革命部隊里培養(yǎng)出來的田蘇菲無論如何做不到大家閨秀的那種知書達(dá)禮。
田蘇菲知道歐陽萸是不愛他的。他可以輕易的吸引很多女人,可以很容易的喜歡別人。他可以很直接的向田蘇菲承認(rèn),自己喜歡了別人。“她非常善解人意,談話也機智。話是不多,不過都有見解”,而這些,都是田蘇菲沒有的,歐陽萸甚至話都很少和她說。
他從來沒有癡狂的愛過小菲,這點她比誰都清楚,他窩里窩囊地接受她癡狂的愛,他讓她稱了心,讓她從頭追求到底,愛痛快了。
田蘇菲同樣可以吸引很多男人,她是很出名的,話劇團里的紅人,可她只愛歐陽萸。
她愛他至死。世上再找不出一個女人能像她這樣愛他。
她可不相信世上有任何一個女人會真對他好,真拿他做致命的心愛,就是有也不可能從一而終。從一而終的愛他這么個危險人物,總在悶聲不響地惹禍,太不容易了。
是啊,田蘇菲愛得太不容易了,然而她還是舍不得他,她心疼他,也有吵鬧,矛盾,可是最后依然放不下。甘心的接受著丈夫的傷害,一次次的背叛。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田蘇菲甘心犯賤。
田蘇菲想象著,他一個人在家,或者被下放到農(nóng)村,身邊總有那么個女人纏著他,她為他們編排著浪漫的劇情,小河邊,小樹林,手拉手,談著詩歌,理想,甚至“把他們房事姿勢都想好了”。而田蘇菲的確猜對了很多事情,在第一次見孫百合時,她就感覺到因為孩子歐陽萸忍痛分手的那個女人就是她。也許才是她拆散了一對合適的戀人。
女人愛到小菲這份上,大概就通靈了。
身邊也有一個男人開始追她,田蘇菲沒有堅持住,這是一個年輕的男人,她想要在他身上尋找到歐陽萸的影子,可是沒有。甚至是為了報復(fù)歐陽萸,她陪他玩著曖昧。
等到歐陽萸回來的時候,她知道自己依然是那么的愛他。歐陽萸毫不在乎她是否犯了什么過錯,他什么都明白,可是提都不提。甚至她用這件事試探著去刺激他,都沒有反應(yīng)。田蘇菲想要的那么一點嫉妒,他都懶得給。
女兒是最明白的,她夾在兩人中間,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父親和母親并不是一路人,怎么卻會一直走到今天,如果沒有她,這一切也許都不會發(fā)生。
媽媽,你愛得太笨,就跟在臺上演戲一樣,牛勁都使出來了,讓人看起來笨得慌。
孩子清楚的感受到父母對她的愛是不正常的。
母親愛她,是把她作為父親歐陽萸的小號翻版,“那無法徹底伸張,釋放出來的激情,她把它釋放到女兒身上。”
父親的愛更為殘酷,“她是父親必須和母親結(jié)合的原因,因此父親是恨她的,至少是怨她的。沒有她,他不至于失去自由,因為他恨自己的女兒,他為這恨而內(nèi)疚,他為內(nèi)疚而愛她。因此,他對她的愛,只是變相的內(nèi)疚。”
女兒是像父親的,說話行事都和父親一樣,也和父親一樣的聰明,琴棋書畫,一學(xué)就會。但她也和母親一樣,愛上誰就是誰,一愛就是一輩子。
之后的日子里,饑荒,文化大革命都來了。歐陽萸自然是被批斗的對象,他與人們順應(yīng)的潮流本就格格不入,卻又無力改變,既不愿意去做大多數(shù)人,也不愿孤身一人。他是矛盾的,不快樂的。
他是笑著發(fā)怒,笑著悲哀,同時他又害怕如此背叛下去,會眾叛親離,便在表面上拼命做的與多數(shù)人相同。
田蘇菲一個人支撐著整個家庭的經(jīng)濟來源,實在沒有辦法了,她的母親放下自尊去和別人借錢。兩個人變著花樣去做各樣的食物,省下各樣食物來給家人吃。唯獨歐陽萸置身事外,一切都似乎和他沒有關(guān)系,冷漠的讓人厭惡。可是田蘇菲真就心甘情愿的做著一切。他下放到農(nóng)村,田蘇菲每月帶著省下來的食物去看望他,他回到家里,每天都有一大群文人去拜訪他,她又為他們準(zhǔn)備吃的。
不論世事怎樣變幻,日子還是得照樣的過,餓了得吃,困了得睡,什么都能亂,日子不能亂。田蘇菲就這樣操持著菜米油鹽,過著難過的日子。
再后來,生活又慢慢重新好了起來,不再為一口吃的而絞盡腦汁。好像誰都沒有變,還都是過去的樣子。都漢直到臨死前還和過去一樣喜歡她,幫助她;女兒還是從來不聽她的話;歐陽萸還是愛著別的女人。但是哪里又好像都不同了。就像是生活的這個城市,馬路兩邊依然都是乘涼的人,老老少少,打牌的,聊天的,依然的骯臟陰暗,但不同的是這里面不再有母親了。
故事的最后一句是這樣的:
暮色變成鐵灰。樹變成黑色。人影是最黑的。他把她的胳膊拉緊一些。
很溫馨的一個畫面,兩個老人漫步在黃昏中。一輩子也即將走完了,磕磕碰碰什么都經(jīng)歷了。這么長時間都過來了,兩人也早已習(xí)慣了彼此,有沒有愛似乎都無所謂了。或者歐陽萸也是愛田蘇菲的,只是深埋在內(nèi)心,已經(jīng)忘了如何表達(dá),而田蘇菲也在這樣付出的愛中捕捉著,享受著那些微的愛。
整個故事的背景建立在那一段新中國的歷史當(dāng)中,革命成功初期,土改,饑荒,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xiāng)等等的事件。以一個女人的愛情為主線,寫了一個時代的故事。
書名叫《一個女人的史詩》,這個女人不僅僅是田蘇菲,也是書中寫到的每一個女人,田蘇菲的母親,小伍,方大姐,孫百合等等 ,“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首不停息的史詩”。
每個人也許都能從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沒有什么好人,壞人,都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平凡生活里的一群普通人,演繹者悲歡離合,他們的故事,也許就是我們的故事。
嚴(yán)歌苓的書中,主角一般都是女性,包括讀過的《扶桑》、《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等等,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更是生活的故事。她的作品被評論家贊為“近年來藝術(shù)性最講究的作品......小說有一種擴張力,充滿了嗅覺、聽覺、視覺和高度的敏感。”,這也是她的大多數(shù)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的作品吧,而她本人也是好萊塢的專業(yè)編劇。《一個女人的史詩》有電視劇,趙薇,劉燁,孫海英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