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門霞客行
當接管電商業務后,打開一個新世界,總結三個消費者常跳的坑(大部分是我自己跳過的):
1.大數據殺熟
親測被淘寶殺熟,有段時間高傲又多錢,促銷看不上,專門挑貴的看。
結果等接回地氣,做回普通人時,淘寶的大數據已經把我當作貴腐。
同樣的商品(同工廠、同做工、同材質等,上到不同店鋪和標不同價格),推給我500元+。
有一次手賤點淘寶的圖片搜,搜出一模一樣的衣服100元+。
為什么知道是同一個老板開的不同的店,因為特么連造的假好評文字+圖片+賣家秀完全一樣。
最搞笑的是,退了貴的,買便宜的,還不給我下單,系統自動終止訂單。
2.你多出的錢,買的不是品質,而是想象中的品質生活夢
還是同樣的產品,經過博主的文案包裝或者親測體驗,就被打上各種標簽,或品質或精致或獨特。
我為什么知道啊,因為合作過多個供應商,為什么有的供應商同一樣東西賣得價格高一倍。
因為文案牛,牛在不是簡單粗暴給優惠,而且告訴你“天啊,買這個東西的你,簡直太有品味了,太精致了,太有眼光了,身上的每個毛孔都散發著貴腐的香氣”。
不對,應該用的詞是“陽春白雪,非下里巴人也”。
3.信息差和慣性依賴,以為自己花錢買的安心,不過是給中間商交的服務費
我給富貴吃的是百利的經典無谷貓糧11磅,各店鋪價格有高有低。
以前我安慰自己,跟著這個愛貓的人買肯定沒錯,貴就貴點,起碼是正品。
這次疫情證明我還是太嫩,不夠社會。
原來那家店,因為上海保shui倉,遲遲沒有發貨,為了讓貓有飯吃,我不得不開始各大平臺找能發貨的店家。
然后發現每家都獲得了正品授權證書,每家都還是從上海保shui倉發貨,每家都因此不能發貨,唯一不同的是價格高低不同,有468元、428元和405元。
坑是踩不完的,大概率老了以后,還有人騙我買保健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