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期末,大家都在討論怎樣才能讓學生過一個有意義的寒假,什么樣的寒假才是學生喜歡的,怎樣才能實現寒假生活與期初生活的無縫對接?李家成教授組建了一個專門研究假期生活的微信群,還把相關的公眾號推薦給我們學習,并鼓勵我們“站在巨人的肩上”,用他人的研究經驗來設計屬于我們自己的寒假生活。孝教授說:“溫故,方能且更能開新!歡迎借鑒之前所有伙伴的研究成果,繼續深化和拓展!歡迎建立自己的‘學緣’關系,能說清自己‘學習’了誰、又創新了什么,最為必要!中小學教師的研究,要改變沒有‘根基’的狀態,要融入到整體研究的網絡中,方能更有力量!歡迎繼續2018‘你好,寒假!’”
2017年七月份,有幸聆聽過 顧惠芬老師的分享,現在又在讀《中國班主任研究》里顧老師關于“你好,暑假!”的研究報告,顧老師和龍虎塘師生的努力為我們提供了范例,感佩他們的付出與探索!
在顧老師、李教授等的《學生主導,三力共驅,綜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學暑假作業重建研究報告》一文中,研究的問題特別典型,而且也是一直困擾著我的問題。傳統作業中,老師是布置者,學生是完成者,家長是監督者,顧老師聚焦的問題是:在暑假作業中,能否建立起“教師——學生——家長”的高質量合作關系?如果是合作關系,那么正在變革的暑假作業可否成為教師、學生、家長互動合作的“催化劑”,并生成新、促成新發展呢?
這一問題的提出,寒假作業就不僅僅只是一份簡單的作業,它就會綻放出“第四教育世界”在學生成長中的特有的光芒。其實,作為教師,我們很多時候也在懷疑自己決策的正確性,比如布置低效的重復作業,只在乎分數的重復刷題等,但我們也會立刻找到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萬能定理——應試教育的考試制度。而我認為這二者并不矛盾,如果有一種學習,既能關乎教育的長程性,又能提高學生的分數,豈不是更好?研究報告中聚焦的第二個問題便是:能否促進暑假作業與學生生命成長的有效溝通?
學校教育的內在價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質量,實現對人的生命關懷,【1】需要關注與培育學生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精神世界與學習境界等多種素質。【2】在這樣的價值觀基礎上,暑假作業應該與學生的生命成長溝通起來。【3】學校教育能不能影響學生在真實生活世界中的生活?學校教育能不能與寒暑假生活真正的聯系起來?學生學習能不能別只禁錮在寫作業上?這些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思考!記得有個老師給我講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故事:他有個上學生上初一年級的時候,成績很優秀,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那個學生第一次過住校生活時,因買包子鬧出了一個笑話。來到包子鋪,他讓老板給他五元錢的包子,并且打包帶走吃。付了賬,把包子拿回教室吃,怎么也吃不了那么多,結果把剩下的包子裝在書包里帶回家。晚上媽媽問他哪來那么多包子?他說是他早晨吃剩下的。媽媽又問為什么買那么多,他說他不知道五元錢能買多少,也不知道自己能吃多少。或許這只是個案,但畢竟存在著。我想類似于這樣的人或事并非只此一例,這樣的事到底是學校教育的問題還是家長教育的問題呢?而顧老師的研究就是回歸整體的、具有生命性的學生立場的研究,這在當前教育中非常重要而且必要!
對于兩個問題的研究,顧老師也是從實際出發,把反思、分析作業的現實狀態及問題作為必要前提,追本溯源地為新的研究找到基礎:(一)關于作業的研究。1、作業問題的研究;2、作業變革的過程研究;3、作業的效果研究。(二)關于暑假作業、暑假學習與生活的研究。只有對問題的深入思考與探索,我們的變革才能為我們真正的生活所用,才能體現教育的長程性,我們的研究也才更有實際意義!在研究過程與方法上,顧老師釆用問卷調查、現場觀察、訪談、文本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在探索中,教師、家長、學生合作參與作業的設計、實施與評價,建立了民主的合作關系,學生主導,三力共驅,綜合融通,創造性性地變革了暑假作業,為學生建立了廣闊的關系世界,促成了豐富的多元交往,發展了學生的領導力、學習力、社會性等,符合現代社會對實踐性、創新性人才的需求,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幸福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顧老師的研究結果看,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與教師,對暑假作業的滿意度都得到了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也得到了增強。同時,走向生活世界的教育合作關系也建立了。在“幸福作業”中,顧老師以社區項目研究為主要載體,它將學習生活與家庭生活、社區生活融為一體,關注學科之間知識能力的綜合。在作業的設計、實施、評價中加深了學生、教師、家長之間的合作,使三者由單環走向合縱交融。在“幸福作業中”,學生認識與實現了自我,在多元交往中,學生學會了相互理解與欣賞,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學習力、交往能力、反思能力等改變世界的素養也在提升。這些能力的獲得與提升都是以往的假期作業所無法獲得的。
當我把其他老師的“你好,暑假!”“你好,寒假!”的部分作業展示或介紹給我的學生時,他們個個都投來了羨慕與敬佩的目光!同時又像泄了氣的皮球,覺得這些成功的案例與我們無關。一、都是小學的案例,而我們是中學;二、別人是城鎮,有社區,而我們是農村,沒有社區;三、這樣的作業并不能立竿見影提高分數,我們的家長和老師不會也不愿去做。
在研究報告的第五部分“討論”中,顧老師列舉了三點:首先,深入挖掘暑假作業的教育價值;其次,暑假作業需要兼顧差異性與均衡性;最后,暑假作業變革需要教師團隊的通力合作。
我想,任何成功都是無法復制的。我們學習別人的先進的、成功的經驗,實際上是開拓我們的思維,讓我們找到更多通向“羅馬”的路。任何真正的學習都必須是“因地制宜”的變通,讓自己身邊已有的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就是最好的學習。
在我的啟發和引導下,盡管學生的討論與發言不那么積極,但畢竟有了第一次的突破,我們一起制定了適合我們的“你好,寒假!”作業草案。
A組:生活體驗類
1、嘗嘗我的拿手菜(跟父母學做一道菜,體會家長的不易);
2、創意水果拼盤
3、家務事情我分擔(體貼父母獻溫馨);
4、我給父母洗洗腳(孝親敬長我知道);
B組:社交禮儀類
1、今天我是小主人(培養社交禮儀,接待家中訪客);
2、餐桌文化知多少
C組、社會公益類:
1、敬老院里獻溫暖(培養親社會行為);
2、小小老師我來當(組織本村莊小同學開展閱讀實踐或輔導弟弟妹妹學習);
D組、讀寫類:
1、親子共讀一小時(培養閱讀習慣);
2、每天主動作業兩小時(培養自己領導力與執行力);
3、用思維導圖梳理本學期各學科的知識框架。
4、讀寫挑戰十天賽(師生、生生、親子賽)
E組、才藝展示類
1、我是小小攝影師(為家庭留住每一個溫暖的瞬間);
2、個人剪紙秀;
3、個人手工秀
4、創意賀卡秀
F組、財經素養類:
1、我是小小銀行家(合理規劃壓歲錢,培養孩子財經素養);
2、我陪家長辦年貨;
G組、文化類:
1、春聯集結號(寫春聯、貼春聯、收集春聯)
2、民風民俗我知道(了解鄉土文化)
3、異鄉春節我來說(了解異鄉風情)
H組、安全類
1、安全放鞭炮
2、水、電、煤氣、交通安全
I組、旅游日記(照片與文字記錄)
J組:運動類
1、親子球類運動
2、跳繩
3、踢鍵子
4、廣場舞
K組、其他
1、個人創意寒假生活秀(體現個性化)
2、心語新愿(新年愿望大家說)
L組、精彩我分享(假期中利用網絡隨時分享在班群中,下學期初匯總分享自己精彩的寒假生活)(必選)。
總之,這次參與“你好,寒假!”的研究,對我、學生、家長都是一次從無到有的轉變吧,本著所有“作業”基于學生立場,真正挖掘作業的育人價值。就如顧老師所言:“努力達成學生所期待的:陪伴他們幸福生活,走向幸福人生!”
【1】葉瀾,時代精神與新教育理想的構建——關于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跨世紀思考【J】.教育研究,1994,(10):3-8.
【2】李家成.論學生發展能達到的境界——基于“新基礎教育”學生工作改革實踐的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30-50.
【3】顧惠芬,李家成,李燕.學生主導,三力共驅,綜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學暑假作業重建研究報告.【C】.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