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對培養孩子的自制能力十分有用。那么,家長應該怎么從小培養呢?
說實話,我自從做了媽媽以后,就明白了為什么家長們給孩子花錢都不眨眼,我也一樣。
兒子還會走的時候,我們去超市,他挑這個拿那個,我都沒在意——誰不疼自己的孩子啊,再說也不貴,孩子高興就好——這是大多數父母的心理吧?后來,他又拿了一個玩具,也就二十多塊錢,我雖然覺得買得太多了,但還是想:不貴,買就買了吧。接著,自己的腦子中立刻響起了警報:現在他還小,買的東西便宜,你負擔得起,以后孩子要的多了、貴了,你負擔不起了,怎么辦?于是,我忍著心,和兒子說:“寶貝,這個咱們家里有差不多的,今天就不買了。好嗎?你最乖、最懂事了。”兒子不高興了一小會兒,就答應了。
我記得自己明確有意識地,控制孩子的“欲望”,就是從那時開始。
怎么控制?
先講道理。
千萬別以為孩子小,就不懂,其實孩子是最講道理的,但是想讓孩子講道理,1大人要帶頭。不能只要求孩子講,而大人可以例外,這樣孩子就不服氣了。2要始終如一,不能朝令夕改。如果道理的遵守不能貫徹始終,大人一心疼孩子就不用道理約束孩子了,那么講道理就沒用。
適當狠心。
誰家的孩子誰都疼愛,但是疼愛也要適度,要為孩子的終身考慮,如果只為了滿足大人對孩子的愛,就百依百順,那是害了孩子。因為疼愛而狠不下心,孩子的欲望不管合不合理,都得到滿足,孩子就沒有機會學習控制自己。而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總有一天,家長的能力滿足不了孩子的欲望了,這時候孩子會是什么反應呢?他是明白父母的能力達不到了?還是會理解父母?是能平靜地接受?還是會埋怨記恨父母?
習以為常。
小孩子都喜歡玩玩IPAD,看看動畫片,但是因為我和老公都是近視眼,加上看到太多班里的孩子那么小就戴上了眼睛,所以從兒子小時候,我們的保護視力的意識就很強。全家都極少看電視,兒子看的時候,也控制時間。比如,他看《金剛葫蘆娃》,每集都有十幾分鐘,所以每次最多連著看2集。《積木英語》每集不到5分鐘,所以每次最多連著看5集。兒子喜歡玩《自然拼讀》ipad游戲,每次一般玩2局。回回都這樣,兒子就習慣了,一看到了時間,自己就會關上ipad。以至于有一次外出旅游,在賓館里,為了想收拾東西,我讓兒子“去看一會兒電視吧”,兒子說“我不看,我要玩,你們陪我玩,電視有什么好看的。”我一直為此感到欣慰,這說明兒子對電視一點兒都不上癮。
在延遲滿足上,我有一個實例,感覺較有代表性。
轉移注意。
有一次我們去海洋館玩,在表演區看動物表演。表演前,場館里就開始兜售各種吃喝玩的小東西。兒子最先看上的是能發光的小鯨魚。一問,賣20元,明顯虛高,大人都明白是賺小孩錢的。于是我跟兒子說:“太貴了,咱們不買,回去媽媽到網上給你買。”兒子因為已經習慣了我這樣勸他,只要在外面看中什么東西,又售價太高,我就告訴他網上買,所以也沒怎么鬧。不過架不住工作人員來回轉悠,兒子的心癢癢的。這時候,我們看到場館里還賣小吃,一桶爆米花10元,一根烤腸3元,感覺相對合理,于是就給兒子各買了一份,他就吃個不亦樂乎,暫時把小鯨魚拋到了腦后。后來,演出就開始了,兒子就高高興興地看演出了,沒有再提買小鯨魚的事兒。
給點甜頭。
想要孩子養成某種習慣,一定要引導孩子體驗到那種習慣的好處。
演出結束后,我們一出場館,迎面走來一個小販,大聲叫賣著“10元一個,會發光的小鯨魚!”——哈,一下就便宜了一半。于是我們準備買一個給兒子。誰知道老公精明了一回,順口還價道:“15塊錢2個,怎么樣?”那個人猶豫了一下,就同意了。于是兒子高興地挑了兩種不同顏色的,準備一個留給自己,一個送給幼兒園的好朋友,還馬上掛在了脖子上。
趁熱打鐵。
這時候,我趕緊說:“兒子,你真棒!你特別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想要也忍著,你看,現在咱們花了更少的錢,買了更多的東西。本來要20元買一個,現在15元買了2個。20元和15元哪個少啊?”“15少。”“對啊,咱們節省了5元錢,你還多得了一個,可以送給好朋友。節省的5元錢就可以用來做其他事。好不好?”“好!”還不夠呢,我接著說:“你看,你能控制自己的想法,結果館里的三樣東西都得到了,既吃到了爆米花、烤腸,又得到了小鯨魚,多好啊!”“嗯!”兒子挺高興。
是啊,從控制自己的欲望開始,才能在想動的時候忍住,才能在上課的時候坐得住,才能在想說話的時候考慮場合是不是合適,才能在想玩的時候,知道先寫作業……延遲滿足,往往讓你得到更多!
圖片來自網絡
感謝閱讀!轉發是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