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在1999年舉辦了一場公眾投票。候選人中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巴菲特、索羅斯、彼得林奇、格雷厄姆等,然而,杰西·利弗莫爾把我們知道和不知道的歷代股神統統打敗,當選為“百年美股第一人”。是不是覺得不明覺厲?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利弗莫爾是如何準確判斷市場操作,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的。
利弗莫爾對于股市的判斷是基于這樣一個前提的:股市中從來沒有新鮮事,時過境遷,股票變了,但價格一直做的是重復運動,價格浮動模式大體上是一樣的。
在此之上,利弗莫爾通過長期記錄股市行情,并不斷根據市場表現調整自己的記錄方法,形成了獨特的表格記錄法—未來動作預測圖,它主要是用來動態監測市場變化的。這里有一點需要注意一下,這個變化并非是那些小波動,而是指市場的大動作,因為利弗莫爾認為如果我們頻繁被市場的小動作干擾思路,就可能無法對市場大動作的信號保持警惕,而真正的獲利機會其實是存在于大趨勢中的。抓大放小的人才更容易把握核心本質。
下面我們來說說這張神奇的表格。這個表格可以用來記錄一個板塊的趨勢,也可以用來記錄某只股票的趨勢,不同之處就在于當我們用它來記錄板塊的時候,不能只取該板塊的一只股票作為代表,而是應該將該板塊兩只股票的價格進行打包,形成一個“價格組合”作為該板塊的價格指標,避免因為單一股票的大幅波動影響而讓我們對市場的整體情況產生誤判。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想要觀測互聯網板塊的動態,不能只取騰訊的股票作為風向標,應該將騰訊和百度的價格加權平均作為該行業的風向標。
我們接著說說這個圖的構成元素,這個未來動作預測圖一共包括6列,每一列都有自己的表頭,依次為:
第一列:“次級反彈”(可以忽略的反彈)
第二列:“常規反彈”
第三列:“上升趨勢”
第四列:“下降趨勢”
第五列:“常規回檔”
第六列:“次級回檔”(可以忽略的跌幅)
不同的價格變化,利弗莫爾會將其用不同顏色的筆填到對應的列表中。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針對個股,他發現每股30美元以上的股票,一般以六個點為分界,也就是說,六個點以下的波動在他看來屬于正常波動的范圍。因此,只要某只股票市場價格第二天波動超過前一天的6%,他就會把第二天的極值記錄下來,上漲的時候就記錄在“上升趨勢”這一欄中,并用黑筆標出,下跌的時候就記錄在“下降趨勢”這一欄中,并用紅筆標出;如果第二天的波動沒有超過前一天的6%,利弗莫爾就會根據趨勢記錄在另外四列中使用的那一列中,用鉛筆標出。這里點數的設置主要是為了過濾掉那些不重要的波動,加之記錄顏色的區分,利弗莫爾就很容易辨別出哪些波動是需要關注的,哪些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當然,6%這個分界點有其歷史特殊性,是基于利弗莫爾那個時代的市場測算出的,通用的是這個方法背后的基本原理,根據這個原理我們需要自己找到屬于自己的價格關鍵點,這個過程可能會一波三折,充滿坎坷,但是利弗莫爾用自己的成果向我們展示了這樣做的巨大價值。
明天我們會分享利弗莫爾記錄的一個實例,相信讀完之后大家會有更深的感觸。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