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說過:“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要在他人的戲劇里充當配角”,如果人生是一本小說,我們更注重角色而不是情節,我們希望在每個人在那本屬于自己的小說中,盡可能占據主要地位,盡可能有更多的戲份發生一段或平平淡淡或轟轟烈烈的故事。如果注重情節,縱使你眼前的世界再五彩斑斕,可是我們只是那個可輕可重的配角,甚至只有一兩個盡頭的路人甲。
注重角色是為自己而活,而注重情節是為別人而活。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如果人生是一本小說自己是編劇也是演員,就如一部電影講述著一個人的一生。我們常說要掌握命運,要找到自己的閃光點。云清風淡自從容,花紅果碩顯美麗
云清風淡自從容,花紅果碩顯美麗”,每一樣東西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不可能永遠是配角。也許你并不出色,但是你應該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做自己生活的主角!
其實如果人生是一本小說,我們應該注重角色還是情節,可以統一在另外一個問題之下——人活著是為什么?婚姻?家庭?事業?這何嘗不是一種借口,去詮釋情節的另外一種理由,讓他聽起來更加堂皇而之罷了。就說說結婚吧,一紙約書,兩枚戒指,開啟了婚姻的大門,日復一日的跟鍋碗瓢盆,油鹽醬醋交織著,如果是有共同的精神領悟的親密愛人可以美好的渡過一生,這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如果這一切對于你來說只是匆匆而過,就好像你和心儀的另一半一同步入神圣的教堂,親戚祝福,朋友祝賀,但是這一切美景與你無關,因為你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來賓,而TA是今天的主角即將邁進婚姻的殿堂,這豈不是一種著折磨?
更有甚者,為了固守婚姻,有很多人放棄了自己,你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把控,怎么和別人相濡以沫?
請在你最黑暗最絕望的時候,對自己說:“我是主角,我對你的愛沒有絲毫的減弱。
就算因為你犯的錯讓全世界都不放棄你了,我依然不放棄自己
先做既生命的主角請先跟自己結婚,跟自己結婚意味著你對自己的幸福全權負責,而不再依賴于任何人“施舍”給你幸福。你也會坦然的接納別人的愛,但你本身也有能力給予自己這種你所渴望的愛。
如果人生是一本小說那我們該如何讓自己成為人生的主角呢?
提升專注力,可以嘗試冥想,全神貫注于一呼一吸的動作,提高對自己當下狀態的覺察;給自己設置deadline,請朋友監督,達不成就請朋友吃飯。提高任務的緊急性,逼迫自己專注于當下的工作。
修通自卑情結,需要模擬、進入從前令自己自卑的事件,再次面對、感受、評估它。當你發現,從前足以淹沒自己的痛苦之河,如今只是剛到腳踝的清淺溪流,那一直籠罩自己的自卑陰影也會淡去不少。
轉移注意力,可以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及時抽離當前的場景,做一些舒緩身心的事,比如聽音樂,跑步,或者和朋友聚會。等平復心情,充分放松后,我們能更高效地投入眼下的任務。
覺察好自己當下的狀態,調整、修正,確保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舞臺上。在人際交往中,盡量避免注意力渙散,被別人的喜怒哀樂牽著走,嘗試將彼此糾纏、消耗的關系轉化為彼此扶持、成全的良性關系。人生寶貴,一分一秒都不要浪費在不值得的人或事上
剛剛說了愛情,我們再來說說人生這本小說另外一個常見的模塊——親情
親情----可以說是在這個世界上最溫暖人心的,也是最讓人放不下的,也許活著是一種責任,為了繁衍后代,為了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最有名的就是“二十四孝”,從這二十四孝中可以看出中國對于孝道的崇揚,甚至有些泯滅人性,
面子文化和孝道文化,都有同一種邏輯:我怎么對你都是為了你好,我必了解你、尊重你,我完全從自己出發隨意對你,但你必須承認,我是為了你好!這個思想的內核就是生活更注重情節而輕視角色。這樣的選擇好嘛?不好這類人的內心是封閉的,他總是希望把他認為好的東西給你,卻忽視了你發出的聲音忽視了你的內心!
他們為別人而活,卻從來沒有活到別人的心中,縱使這樣的生活再精彩最后也是別人的精彩而不是自己的精彩。家庭不是一個人生活的目的,就像我們說繁衍不是我們生存的目的,生孩子不是我們生存的唯一目的,吃飯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那就跟動物差不多。實際上人跟動物的區別就是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另外你是有精神需求的,你的精神需求如果不能達到一定的量的話,這個人的質量就不高,你對自己的生活的滿意度就會降低,何談幸福一詞?到頭來兜兜轉轉也只有一個字——“空”。
人生的三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在這個追求名與利的時代,經過時間沉淀歲月流轉我們才會明白其中的真諦,忘了簡單一點,純粹一點就是最好的選擇。拋開一切擁抱自我,注重角色,接受自己,就能能更好的生活,感受自己的內心每一處身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