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乏、怠惰,兩周不讀書、不交作業了!盡管今天同樣加班了,也很累,但必須讀起來了!夜臥、讀書、摘記......
此章中講到了"形式訓練說"與"實質訓練說"。
"形式訓練說"主張教育的目標不在于習得實質性的知識內容,而在于形式性地訓練心智能力。它強調在一種領域中所訓練的能力能夠遷移到其他領域,而古典語和數學是最適于心智訓練的。
"實質訓練說"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學習社會中有用的知識,即運用活動分析法和社會功能法等選擇教材,使兒童習得對長大以后有用的知識和經驗;其二是,豐富和深化兒童在目前的生活環境中業已獲得的經驗,以求得成長,即提供有助于滿足兒童需求、興趣愛好的教材。
"形式訓練說"旨在使兒童掌握現成的知識、技能,以現成的學術體系學習現成的思考方式。"實質訓練說"則是以現成的成人社會為模式,通過學習社會生活經驗,使得兒童自然地溶化于成人之中,以求得現存社會的進步。換言之,"形式訓練說"是"著眼于過去的教育","實質訓練說"是"著眼于眼前的教育"。而我們必須基于思維的創意與躍進的技術,培養兒童的探究態度與能力,當代教育必須是"著眼于未來的教育"!
因此,當代教育必須有"新形式訓練說",實質訓練與形式訓練的揚棄與統一!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習得各門基礎學科的基本內容的過程中,同時也訓練思維、判斷、問題解決的能力,從而能夠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形成有效的智力與知性。
于是,人性中心課程出現了,它不僅重視"智慧的卓越",而且重視兒童的動機、興趣、共鳴等情誼側面的發展,旨在培育完整的人。人性中心課程注重學科學習與體驗學習兩者之間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人是借助體驗而成長的。它包括學科中的學習體驗和學科外的生活體驗,兩者之間的共同點都是必須在學校教育中創造的體驗一一"文化生活體驗"。重要的幾組體驗有:直接體驗與間接體驗;個體體驗、小集體體驗和大集體體驗;水平體驗(伙伴之間)與垂直體驗(先輩與后輩,教師與學生);被動體驗與能動體驗等。
于是,主張打破傳統的"傳遞中心的教學",建構一種體現人類學習的傳統一一"修煉"與"對話"一一的"對話中心的教學"。
于是,出現了課程發展的線性模式的理論基礎"泰勒原理"和課程發展的非線性模式的理論基礎"多爾原理"。而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表明了"一種課程理論的崛起"。這是一個需要我們的行動、對話和合作,回蕩著多元聲音的生機勃勃的領域。我們需要打破分科主義的封地,來促進跨學科邊界的對話,共同求得課程領域的整體發展。
總而言之,學校教育既需要傳授知識,更需要能力的培養(習慣、態度與方法等);既需要傳授技能,更需要在觀察、調查、栽培等過程中,學習體驗、運用技能;既需要學科修煉與對話,更需要打破學科界限,學科融合整體發展。
凡事皆需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