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有不短的一段時間了,我一直沒找到特別契合、特別投緣的書。
好書有的是,但碰到一本與靈魂撞開火花的,還得靠緣分。所以,我也沒著急。
可那一天,我等著了。
我本來不想寫這篇文分享讀書感想的,悶聲發大財,偷著樂半年,可是,一連好多天,心被它激蕩得坐立不安,魂不守舍,仿佛我不寫它就不能放過我似的。不行,我得寫出來!
那天,我本來漫不經心地在百度查一份資料,結果,彈出來一個人的博客。我一看那博文的頭兩行,就被吸引。再往下看,話很不俗,盡管是引用王國維的句子:散文易學而難攻。七個字就說到我心里去了。
等看到最后,我極為喜歡的美國作家懷特被作者點了名,緊接著他說道:周濤的《稀世之鳥》《游牧長城》《哈拉沙爾隨筆》大氣磅礴,汪洋恣肆,章法大開大合……
什么?周濤!看這陣勢,一定是個大作家了,我怎么連聽都沒聽說過,我看的書不是太少啊,應該是個不太知名的作家吧?不管他,我先看看這篇《稀世之鳥》再說。
于是,我又忘了手頭的事,一心一意找這只鳥。
百度沒有。怎么搜都沒有。有人告訴我《稀世之鳥》是篇文章,也是本書,于是我搜當當,屏幕顯示:沒有找到你要的目標。我就改搜“周濤”,還是不見《稀世之鳥》的蹤影,只有一本《周濤散文》。我不甘心,再搜京東和卓越,依舊沒有,此刻,我的心就像人們眼中的稀世之鳥,越看不到越想尋覓。我又想到了淘寶。嘿!淘寶不負有心人,就是好,一搜,出現了好幾本《稀世之鳥》。仔細一看,全都是二手的,小薄本,還死貴。但心一橫,買了。
書到手,很薄,紙張和封面都泛黃,1990年版,定價2.80元。可它在我手里,就是個親生的嬰兒,激動之下,一時忘了該從哪一篇看起。
你可能奇怪吧,這本書,當我讀了三分之一內容時,就停了下來。為什么呢?它不好嗎?
我先不回答你這個。先從人吃東西的習慣說起。
碰見最喜歡吃的,每個人的態度不同,吃法不同,你得承認吧?有的人習慣一陣饕餮,風卷殘云般地連吃帶吞,圖個痛快;有的人不舍得,怕唐突了好東西,一點一點地吃,圖個長久的享受。我屬于后者。
所以,對待書,我也是這樣。有一年,我看一本挺喜歡的武俠小說,看到最后三分之一處時,我不時摸摸后面的書頁,咽口唾沫,搖搖頭,唉,書太薄了!
其實,這不是主要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是:這本書,閱讀的時候,它每一個標題,每一個段落,每一幅篇章,都排山倒海般的沖擊著我的靈魂,我的頭腦,我的心。看一會兒,就得合上書,走一走,喘息一會兒,要不然,那些紛至沓來的意象,那些用最簡潔語言表達出的對人性、對宇宙最深邃的思考,在給我最高審美享受的同時,會把我的思維沖擊得七零八落,讓我激動不安,失魂落魄。
什么是好書呢?就是當你的眼睛停住了,思想卻綿延千里!
半個月來,我發現,這本書看得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了,自己吃虧,因為寥寥幾行就氣象萬千。看慢了,文字的節奏趕著你,后面的內容又牽著你。攀上了一疊石階,看見一掛瀑布,還想看到更壯觀的景色。就這樣繼續著。
還有,這本書,既不能在似睡非睡之間看,因為那樣難以咀嚼精華;也不能在精神太好的時候看,因為精力太集中會被那山鬼一樣的奇崛文氣攝去了魂魄。最好在既不亢奮也不倦態時閱讀,這樣,既能免于心潮過分澎湃,又能最大限度獲得文字所滲透的精神風流。
很多次,我看著看著就去看扉頁上的作者簡介,琢磨出版社對這位作者的定位準不準。當我看到“周濤散文氣勢恢宏、放達瀟灑”時,我贊同;看到“巍巍至昆侖、纖弱至雛雀小草,無不潛入筆端,而又無不北匯入一種超凡脫俗的氣韻,一種對人生與歷史茫然如星河般深邃的思索”,我服氣;獨看到“渾然天成而無匠氣”我不能認同。
為什么呢?
因為以此特征定格這位以詩名世、曾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的大作家的作品等于白說,寫作到他這種程度,怎么可能還有匠氣呢。有匠心無匠氣是文學大師們的共同特征。
你看,所有藝術領域都是相通的,齊白石的畫有匠氣嗎?聽貝多芬、莫扎特的音樂能聽到匠氣嗎?站在遠處欣賞貝聿銘設計的香山別墅能感覺到匠氣嗎?你看,莊子的文,屈原的詩,李白唱著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天才之音,蘇軾的詩、詞、書、畫,哪個有匠氣呢?
魯迅固然沒有匠氣,可他有徹底的洞察力而無寬容心,我尊敬而不喜歡。莫言的散文和短篇小說都是我欽佩的,但我不喜歡他的長篇;賈平凹也一樣。汪曾祺所有的小說散文隨筆我都喜歡,可引不起我的崇敬之情。我傾慕顧城、海子的詩,卻鄙薄其不健全的人格……我能懂得芳草、灌木、高大的喬木、丘陵、高山,甚至江河,甚至大海,然而,我看不透星空。周濤的散文,此刻正是我頭頂上的星空。
前天,與好友約一場電影,我告訴她提前半小時到,請她看一篇文章。
她笑瞇瞇地看我從包里像掏珍藏傳家寶似地掏出那本書,還不住打趣我。我打開一頁,小心翼翼遞給她,說,不看完這篇不許說話啊。
這是個胸藏錦繡、看書極多、文字鑒賞力極強的人。就是太懶,從不提筆。
頂多5分鐘的樣子,她把書一拋,猝然而立,拍著椅背:“瀟灑而俊美,深湛而雄渾!這本書從哪里來的,借我看看!”
我還沒答應,她又坐下,接著看下去。
連續看了三篇,我催她,電影快開始了。她不動,目光幽幽地看著我:“我有個預感,這個人將對你影響遠深。”
我故作不解。她接著說:“你只不過長著個婉約的相貌,內心卻是寬闊洶涌的江河,而他的文章是恢弘的,正好與你的靈魂相得益彰,你能從這里汲取無限的營養,讓你的江河波瀾壯闊。我知道,這些年,你一直渴望駕著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戰車在現實的原野上御風飛揚,你發現,居然有人替你完美地實現了。不過,你寫出來會是另一種風格,帶著與生俱來的審美標志。”
我心照不宣地點點頭。
她這雙凌厲的眼睛,雖只看了幾篇,卻與為《稀世之鳥》寫序的章德益先生對周濤散文的概括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們往往是一些全景式結構。巨軸般展開的茫茫山川上,自然與人物混凝在一起,天地與史實交融在一起。歲月茫茫,沉積累累,思緒如山,警句如河。目光視吻于自然,靈魂熨貼于人事。一只雀雛的揪心與整座昆侖的凌厲肅殺和諧在一起,一個民族的血淚與一位守寡半個世紀的癡情回族女子默契在一起……在一卷散文中沉郁展開一種多聲部的自然、人類與自身生命史的合唱。
親愛的讀者,我寫到這里,也許你迫不及待地要買這本《稀世之鳥》了,你總不會誤認為我在推銷這本書吧,這位作者,早已名揚四海,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用得著我這樣的文藝小豆包為他宣傳嗎?
只是,我有些遺憾,《稀世之鳥》早已絕版,新買的《周濤散文》沒有收錄里面的許多好篇章,網上搜他的詩集也不見蹤跡。這些天我一直在納悶,編輯們的眼睛不是都很賊嗎?難道被紅塵中熱文的喧囂蒙蔽了慧眼?眼前是一個多好的選題啊,把周濤的詩、散文精挑細選,編成一個合集,得讓多少智慧的讀者激動不已。
也許,我勸不住你,過不幾天,《稀世之鳥》或《周濤散文》就到你手里。你一看,不喜歡,該抱怨了,這個梅拾瓔的眼光很有問題。我告訴你啊,每個人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眼界都是不同的,《紅樓夢》好吧,不喜歡的大有人在。所以,參考別人的話,讀自己的書,過自己的生活。